【连网】□ 李慧 吴淑杰 马兆轩
夏花盛开、绚烂多彩……走进连云港灌云伊甸园景区,徜徉在成片或紫或红的花海里,十分浪漫,令人沉醉。往来如织的游人不时驻足与美景拍照,衣着绚丽的游客们与盛开的百花构成一幅幅夏日美景。潮河湾、伊芦山等乡村旅游景区也各有千秋。如今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灌云县,曾在崛起振兴过程中走过弯路,“十三五”以来,该县转变发展思路,算清环保账,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发展重点,将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拒之门外,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环保、安全项目落户灌云。
推进化工园实现凤凰涅槃
“化工园带来的环境问题深刻警醒我们: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唯有坚定转、主动转、彻底转,才能浴火重生。”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按照省市整治标准和《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整治方案》,对照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整改措施清单,着力提升污染物收集、污染物处置、清洁能源供应以及环境监测监控‘四项能力’,8月底前完成新一轮整治工作。”
在综合管廊项目建设现场,笔者看到,打桩和承台梁施工已基本结束,钢结构安装正在施工高峰期。据悉,这是当前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整治的重要事项之一,该项目今年1月开工建设,将于6月底竣工,全面建成后可降低园区单位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自2016年以来,该县已累计投入化工集中区资金达36亿元用于中央环保督查问题整改和园区环境整治,其中企业层面投入整改资金约23亿元,县财政、园区投入资金约13亿元。园区污水处理、危废处置设施不断完善,集中供热、数字化监控系统全部建成,按时拆除燕尾港老镇区卫生防护距离目标,化工集中区各项环保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园区内外形象得到了显著提升。
前些年由于污染严重,燕尾港鲈鱼几乎绝迹,这几年,灌云县以壮士断腕之举,用重力、下重金、施重拳整治化工园,真关、真停、真转,临港化工区环保治理成效较为明显。现在海水水质达到一类、二类,今年鱼汛期燕尾港惊现成群结队鲈鱼。
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生态经济
离灌云县城20分钟车程的伊甸园景区位于川星村,该村盛产梨子,以前农民的收入仅靠几毛钱一斤的梨子,十分微薄。近两年灌云县依托资源,按照全国一流定位建设了伊甸园生态旅游景区,把梨树变成资产、卖梨子变成卖风景、资源变资产变产业链。
目前,该村有5000亩的梨园,当下的梨子长势喜人,正在果园忙碌的果农季师傅提到自家的梨子,兴致勃勃地告诉笔者:“看这个砀山梨的果形,能长到半斤向上,有的也能长到2斤一个。”
川星村会计潘安全告诉笔者:“我们的老梨树是绿色的产业,现在搞这个乡村游,农民在种梨树之余有的开了超市,有的开了宾馆,村民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去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2.19万元,旅游业收入占70%以上,村集体收入50多万元,房地产增值50%,附近村农民收入的增长也高于全县30%左右。
围绕“伊山伊水伊甸园,真情真意真灌云”为主题,灌云县积极创建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县,把乡村旅游作为绿色发展的标志产业,全领域规划,取得阶段性的明显成效。先后被授予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特色旅游县、2018年中国十佳“一带一路”旅游特色城市等称号。去年,伊甸园年收入884.4359万元,累计游客接待量达50.0915万人次。
3年的时间,伊甸园、潮河湾、伊芦山等乡村旅游景区从一无所有到花团锦簇,从无人问津的小乡村到游人如织的知名景区,灌云旅游正在按照“一年破题,两年成形,三年出彩,五年成名”的既定计划往前推进。
扶持优势企业促进科技创新
走进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生机勃勃的项目建设场面随处可见。连云港临海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期项目3#、4#煅烧炉试生产,1#、2#煅烧炉即将烘炉,项目二期土地正在做固化。与之相邻的灌云利民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一期项目正在进行高压供电单机调试、浆塔制作收尾及纤维回收池设备安装,同时启动箱板纸的设备安装等,为即将试机生产做好充分准备。江苏沙英喜实业有限公司食品添加剂项目车间2、车间3设备全部安装完成,目前正在调试,将于近日进行试生产……
与此同时,该产业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现场同样一派繁忙。胜科污水厂一级A提标改造、综合管廊、智慧园区、光大刚性填埋等重大项目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据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园区排定的基础设施和城建项目达22个,年度投资超14亿元。一个个新建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力促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
在鹰游新立成毛绒有限公司,笔者见到了最新投产使用的全自动省水洗染色联合生产线,短短1分钟,就印染出50至100米布料,耗能仅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改变了人们对染织行业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刻板印象。
鹰游新立成毛绒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吴建林告诉笔者:“传统的染色理念是间歇式,需要大量水,而我们是在熔融状态下得色率有所提高,节水率达90%以上。”
近两年,灌云县新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和效益好的企业,并将继续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大技改力度,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全县规模以上重点骨干企业都建成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