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周莹 周建 孙冬妍 尚东亚
昨日,笔者从连云港高新区获悉,由七一六研究所作为主要承担单位参与的两项国家标准《数字化车间通用技术要求》和《数字化车间术语和定义》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今年12月1日开始实施。这意味着中国制造界期待许久的“黑灯工厂”标准来了。
没有“灯”,工厂怎么运行?
在连云港市第一个国家级的智能化工厂——康缘药业智能化中药提取精制工厂,人仿佛就走进了一座散发迷人的芬芳、灯火通明的空中花园,车间内一台台光亮亮的大罐子让人眼前一亮!
▲康缘药业智能化中药提取精制工厂
“黑灯工厂”咋不是黑灯的呢?省经济与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赵海建告诉笔者,随着物联网兴起及信息化、自动化技术迅速发展,现代工业对生产的高效性、安全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所谓的“黑灯工厂”就应运而生了。“黑灯工厂”并不是说完全关灯生产,而是通过机器人和自动化改变传统的生产流程,从而实现生产的高效、安全。
2018年4月19日,我国首条船舶工业智能无人生产线在武船集团开始试运行。这条生产线可年产3万根被称为“船舶血管”的特种管件。这条生产线是由武船和中船重工七一六研究所合作开发的,该项目负责人蒋小伟为笔者解密了这个神奇的智能化工厂运行的“秘密”。这个庞大的自动化柔性生产线是由自动仓储物流单元、自动切割下料单元、自动打磨单元、自动贴标单元、自动组对焊接单元和主控单元组成,其可以在全程无人智能操控下,实现一根原始状态的管子毛坯自动出库、自动切割定长、自动修整打磨、自动标识移植和管子自动装配焊接。并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生产出一根可以直接上船安装的特种成品管件。
借助智能化、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中国制造更加精密、快速、高效,制造系统将更加柔性、敏捷、智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制造的能力和水平。
“黑灯工厂”实现生产流程再造
随着智能化、信息化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崛起,工业机器人开始出现在流水线上,其推动了生产标准化合格化,提高了工厂加工质量,降低了企业成本。
连云港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天,我们着力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港城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模式改变连云港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制造业生产流程的再造,提高连云港制造的水平和质量。”
这样的努力正在连云港大地开花。截至目前,连云港市已经有省级智能工厂14家,国家级智能工厂一家。这些智能工厂的加入,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我们工厂早前主要靠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联系,效率不高。”中复连众智能制造领域相关负责人张哲宁介绍,“随着智能化管理系统上线,我们实现了生产计划排程、生产执行、物料管理、质量管理、工艺文件管理、售后服务管理、工艺管理、叶片生产信息追溯管理等几大系统的智能化,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可追溯、生产制造过程有效管控、生产全程透明化受控等。”
中复连众负责人乔光辉表示:“通过这个系统,我们可以发现哪些叶片需要更换,更换的时间以及磨损度。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数据,有助于提升生产的主动性和销售的主动性。”
当然,“黑灯工厂”的能力远不止这些。赵海建介绍,如今“黑灯工厂”正在升级为智慧车间,其可以利用物联网的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清楚掌握产销流程、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上人工的干预、即时正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以及合理的生产计划编排与生产进度。并加上绿色智能的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构建一个高效节能的、绿色环保的、环境舒适的人性化工厂。
智能化工厂呼唤高级蓝领工人
车间主任几乎都是一流医药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车间工人是专科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样的工厂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连云港医药企业内,这样的人员标配是一个符合国际认证的车间必备。
专业强的工人正在成为今天“黑灯工厂”不可缺的资源。伴随着“黑灯工厂”的逐步成型,原本的产业工人逐渐转型到技术、研发等岗位。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积极地鼓励“工人转型”,让更多的普通工人变身为研发工程师。
今年29岁的张勇本以为他会像自己的父辈一样,拿着几千元的工资,每天不停歇地重复一个动作。然而在他毕业的第三年,其所在的企业进行了智能化工厂的升级,张勇面临失业或者转型的选择。最终,他决定申请调入技术岗位,从零开始学习操纵机器。经过培训调岗,张勇成为企业智能化车间的新“工人”,每天同各种计算机“命令”打交道。张勇告诉笔者,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个动作,需要上千个这样的“命令”。
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工人的转型更加迫切。毕竟机器的设计和改良者都是人,人脑才是连云港制造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