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爱国情 奋斗者】“曹大刀”曹华棣:连云港外科医学奠基人

【连网】(记者 庄婷婷 通讯员 江荣)“新浦工人医院有个‘曹大刀’,找到他就有救了。”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连云港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曹大刀”,他是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主任、知名外科专家、连云港外科奠基人曹华棣,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江苏省赴朝救护队,并在金城川战役中荣立三等功,被评为白求恩式大夫。

微信图片_20190712153500

1925年5月,曹华棣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他从开封中央日语学院毕业后,历任新河南日报社编辑、河南农科职业学校教员。1946年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先后在苏州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58年6月,曹华棣积极响应国家支援苏北的号召,毅然放弃苏州优越的条件,来到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从此扎根于这片土地,一干就是40个春秋,把自己的大好年华全部奉献给了连云港卫生事业和这片土地上的无数个患者。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建院初期,房屋和设备简陋,各项技术都很落后。据曹华棣当年的同事李国仁回忆,1957年,外科仅有10张床位,只能进行脓包切开、割鸡眼、阑尾切除、疝气修补、肠梗阻、肠套叠等简单的手术。曹华棣来后,病床增至20张,还购置了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和颅脑外科的部分手术器械,以及膀胱镜等检查设备,使外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1958年至1959年间,医院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了25例胃切除手术,无一例并发症或死亡,还相继成功地开展了胆囊切除术、食道癌切除术、肝脾切除术、肾脏切除术、脾肾静脉分流术、脑外伤抢救和子宫广泛切除术等。1959年10月成功开展了连云港市首例肺叶切除术。

微信图片_20190712153453

医者父母心,在曹华棣心里,病人永远在第一位。他昼夜奋战在手术台上,即使身患肺癌,却在手术后立即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管好每一个病人,做好每一台手术,努力为病人减轻痛苦。

每次手术前,曹华棣一定到病房和病人聊一聊,让病人消除顾虑,安心配合;手术后,他从不急于离去,而是细心观察病人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病人醒来后,他总是及时来到病人床边,询问病人感觉,交待注意事项……许多患者都说,在手术台上闭上眼前,最后看到的是曹主任,回到病房睁开眼,第一个看到的还是曹主任!

1962年初冬的一天,曹华棣刚刚结束了一台食道癌胸段切除手术,回到家里正要吃饭,医院来人通知有急诊,要他赶快回科室。这是一个急性阑尾炎病人,曹华棣二话没说,立即回医院开始手术。这台手术还没有完,又来了两个急诊病人,最后一台手术做完已是凌晨。当曹华棣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一个衣衫褴褛、双手黝黑、满面愁容的汉子,抱着一个呻吟不停的孩子在他家门口等候着。曹华棣急忙为孩子检查,发现是肠套叠,又赶紧带到医院治疗。等一切结束后,已经是第二天上午8点多,曹华棣又急急忙忙来到病房,查看之前做手术的病人。

微信图片_20190712153507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曹华棣经常到市属县区医院会诊,他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经常是乘坐大卡车出诊,有时甚至坐手扶拖拉机,晚上不回来就睡在简易手术室的手术台上。一次到当时的朝阳公社会诊,回来时由于下雪,汽车不通,曹主任就带领医生步行到云台火车站乘火车回新浦。他在生活上更是简单,经常在半夜会诊抢救完病人后,吃点馒头、稀饭充饥。

大医精诚,精勤不倦。曹华棣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索着。他精通日语、英语、俄语,撰写了多篇医学论文,翻译了多本医学书籍,并与他人合作编写出版了《小儿与老人用药指南》,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还有计划地、分批将青年医生送到高等学府深造,进修骨科、胸外、泌尿和神经外科等专业,为各专科培养了一批专业骨干,为连云港后来的外科二级分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