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从汶川到湖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再次并肩作战!

【连网】 “没想到会和曾经的‘战友’以这样一种方式再次‘并肩’。12年前,在四川;12年后,在湖北。”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时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学生的曹娟、阚小华、宋兵战,随学校青年医疗志愿者服务队前往四川灾区支援抗震救灾,时隔12年后3人又以江苏援鄂医疗队员的身份在湖北相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接到团中央、江苏团省委紧急通知,南京中医药大学迅速组建了一支由中医学、温病学、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心理学、护理学等专业优秀师生组成的青年医疗志愿者服务队。5月20日,以这支青年医疗志愿者服务队为主组成的江苏唯一一支高校青年医疗志愿者服务队,奔赴四川重灾区支援抗震救灾,其中就包括了当时正处于毕业实习阶段、已光荣入党的曹娟、阚小华、宋兵战3名护理专业学子。

12年前的这段经历成为了他们宝贵的人生财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由此牢牢扎根在他们心间。12年后,已成为各自所在医院业务骨干的曹娟、阚小华、宋兵战,又在湖北抗疫一线重逢,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再次并肩作战。

“有过四川抗震救灾的经历,这次支援湖北,没有丝毫犹豫”

曹娟现任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监护病区护士长,也是此次江苏对口支援湖北黄石医疗队护理组组长。抵达黄石后,曹娟担任鄂东医疗集团市中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长。该院是当地的传染病医院,自疫情发生以来,黄石市及周边超过三分之二的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均被这家医院收治,病人基数多、危重患者比重大。到任后,曹娟立刻与医院感控部门着手制定穿脱防护服标准,实行感控分区,优化工作流程,最大程度为患者提供细致全面的照护,降低感染风险。

“有任何困难,您都可以和我们说,我们会尽全力帮您解决!”这是曹娟面对患者常说的一句话。为了帮助危重患者尽快康复,让病人多吃几口,曹娟经常自己给病人喂饭。对大小便失禁患者,她不厌其烦地为患者擦洗。高龄患者、危重患者的动脉血气采集、静脉穿刺等操作难度本来就大,穿着厚厚的隔离衣、戴着三层手套后更是难上加难,遇上这种情况曹娟总是冲在前面,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服务。

“12年前赴四川抗震救灾,我亲眼目睹了灾难的残酷,生命的脆弱。每天奔走在地震的废墟中,一次次在余震中与死神擦肩而过。四川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要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服务。所以这次来湖北,我没有丝毫犹豫。”曹娟说。“知道小华和兵战也在湖北,我很激动,我们经常相互鼓励、互相沟通。”

把“小家”舍在身后,将“大家”扛在肩上

阚小华现任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是江苏省危重症专科护士。“曾经和母校师生一起赴四川抗震救灾的经历,使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所以这次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和战友们全力以赴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作为江苏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的阚小华说。

阚小华是一名“军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阚小华和同为党员的丈夫做出了一样的选择:把“小家”舍在身后,将“大家”扛在肩上。在对口支援的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身为重症医学科护理骨干,阚小华每天都要与感染新冠肺炎的重症病人朝夕相处。

工作强度大、时间长、风险高,但她没有丝毫退缩,每天总是提前一个多小时到岗,熟悉病人病情,为后续的护理工作做好充分准备。作为党小组组长,阚小华对同事在生活上和工作上都照顾有加,并第一时间组建“心理调整互助小组”,帮助队员们调整心理状态,鼓足工作干劲。

“进舱后一眼看见母校捐赠的的香囊,感到太亲切了”

宋兵战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心脏导管室主管护师。12年前跟随母校志愿者团队赴四川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历炼了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医院发布驰援武汉医护招募通知后,他第一时间报了名。

宋兵战的主战场是武汉江夏方舱医院。作为一名具有较好心理素质及较丰富应急救治经验的男护士,他被安排第一批进舱。“进舱第一天印象最深的是,一眼看见母校南京中医药大学捐赠、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亲自拟方的中药香囊,感到太亲切了。”宋兵战回忆说,12年前同样是周仲瑛教授亲自拟方、母校师生亲手制作捐赠的灾后防疫香囊,一路陪伴他们在四川灾区战斗。

方舱医院的患者由于对病情“未知数”的担忧,很容易产生恐惧、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为此,宋兵战一方面通过积极的医护救治,以实际疗效增强患者信心,另一方面坚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向患者传递正能量。

“舱里经常有病人志愿者主动帮助我们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这也让我感到我们是一群人在共同与病魔战斗。”宋兵战感言,看到一个又一个病人在医护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下出院,感到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驰援湖北,让我体会到了疫区一线医护人员的艰难,也让我对奉献与付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验。”宋兵战表示。

通讯员 田乐 刘丹青 

交汇点记者 蒋廷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