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工匠精神’就是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身怀一技之长,服务人民群众。”说话的朱延松身材不高,外表质朴,是连云港鹰游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自大学毕业以来朱延松一直在一线从事新产品研发工作。
26年如一日,每一台精致实用的设备出厂,都凝聚了朱延松匠艺精神的精雕细琢。从业26年,朱延松实现技术创新数百项之多,给企业节创价值近600万元,为鹰游纺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纺织青年科技奖,其参与的多个项目获得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
技术创新 破解生产难题
在车间里,一提到“朱师傅”,人人竖起大拇指。大家如此信任他不是因为他的资历最老,而是他过硬的业务能力。从机器安装到调试,朱延松的技术在整个鹰游纺机公司是数一数二的。他头脑灵活,爱琢磨,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还经常搞一些革新和创造,有关结构、加工、制造上的问题,即使再困难,只要到了他手上,也都能迎刃而解。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高模量的特性,在国防军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材料。但多年来我国碳纤维制备的技术受到外国封锁,高性能碳纤维长期依赖进口。如何攻克碳纤维原丝等若干关键技术,成为所有技术人员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试制碳纤维原丝生产线过程中,试用关键设备KS506高温蒸汽牵伸机时出现了许多技术性问题。由于蒸汽圆筒的材质和独立丝道管材质不同,导致升温过程中独立丝道管受压变形,而丝束在运行之初需人工穿丝,又无法采用分段式结构,这样一来既影响了丝束质量,又影响了生产。朱延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反复试验、琢磨对策,最终通过将独立丝道管改为分段套筒式结构,既方便丝束穿过,又预留了伸长量,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碳纤维在应用前通常会先被做成预浸料,即将碳纤维丝束平铺放置后胶粘复合,做成预浸布。由于碳纤维的价格较高,越低克重的碳纤维预浸布越受市场欢迎,因此碳纤维在做胶粘复合之前需尽可能的展开。传统工艺都是通过对碳纤维给予较大的包角,通过增大摩擦牺牲碳纤维质量的方式来达到展开的目的。朱延松通过不断地摸索,观察了解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提出了一种振动展纱的构思,并着手进行试验与改造,最终试验成功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潜心钻研 培育精英队伍
车间工作很辛苦,一天下来腰酸背疼。而朱延松却被称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每天,他第一个进车间,提前15分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等别人踩着铃声进车间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工作了。即便闲暇时与工友聊天,他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创新、技术改造。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朱延松不仅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技艺,还言传身教、倾囊相授,他将精湛的技术、高超的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传给徒弟,让迷茫的年轻人少走弯路、快速成长。在他的言传身教、倾囊相授下,他的徒弟们个个也都成了“身怀绝技”的多面手。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多年不懈地努力,朱延松参与的多个项目分别获得了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此外,他作为主设计人员参与的《碳纤维振动展纤装置》《腈纶长丝纺丝装置》两项发明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一种喷丝头组件固定装置》《圆筒形高温蒸汽牵伸装置》等十几项成果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6年来,朱延松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近100条,设计和改进结构、加工工艺等80多项,经过他改造后的机械生产效率提高3倍以上,减少工期100多天。
抗疫一线 爱岗敬业讲奉献
朱延松不但是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同时也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典范。2020年,一场疫情突如其来,鹰游集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紧急外购六条全自动口罩生产线。从未涉足医疗器械行业的朱延松,在得知企业即将生产口罩,而又缺少全自动口罩机生产线安装调试、改装技术攻关人员的消息后,主动放弃春节和家人团聚的机会,积极主动投入集团新购置的全自动口罩生产线安装调试、改装过程中,面对口罩生产设备零部件种类多、装配图纸复杂、工艺流程不熟悉、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朱延松和同事一起为抢工期“连轴转”,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口罩机改装全套图纸的设计工作并已投入生产,有效缓解了投疫物资供应压力。
一念执着,一生坚守。怀着对碳纤维事业的无尽热爱,朱延松始终保持着永不言败的韧劲和锐意进取的拼劲,爱岗敬业、执着探索,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热爱的工作中。面对成绩和荣誉,朱延松说:“平凡的岗位背后,做到极致,质量就不只有‘合格与否’而是‘完美与否’,每一台机器出厂都是工人们扎扎实实努力的工作成果,更是代表企业的灵魂,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史上一定也能留下我们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