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连云港灌南:“四项机制”夯实脱贫成果

【连网】脱贫过后怎么样防止返贫?江苏省灌南县在去年全面脱贫“摘帽”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完善“政策帮扶、产业帮扶、精准防贫、社会帮扶”四项机制”,让群众在脱贫后向小康大道上阔步迈进。

在灌南县百禄镇扶贫产业园,40多岁的吴海芹在靠近家门口的连云港奥恒制衣打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照顾家庭两不误。吴海芹说:“过去,家门口没有企业,一年只能靠种地、打点零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年到底存不了几个钱。现在,镇里在这边建了扶贫产业园,优先用我们低收入群众,现在我们每个月都有4000元的收入。”

微信截图_20200528094525

村民在扶贫车间上班

据了解,在连云港奥恒制衣,像吴海芹这样的当地低收入群众有100多人,基本实现了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目标。有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收入。近年来,灌南县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工作思路,引导各镇有效利用帮扶资金建设扶贫产业园,目前已经有7个镇建成扶贫产业园,有效带动经济薄弱村增收,方便低收入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微信截图_20200528094532

灌南县百禄镇扶贫产业园

“自从村里搞特色产业项目扶贫以来,我们宋集村真的变化非常大,我们群众不光有土地租金收入,还能到设施农业基地打工,每月还能有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灌南县新安镇宋集村村民宋加和老汉开心地告诉笔者,“我们村实施了‘稻+渔’混合种养项目,各家生活都比过去幸福多了。”近年来,灌南县已形成了食用菌、稻渔综合种养、优质葡萄、淮山药四大特色产业,带动3.7万名农户就业。

微信截图_20200528094541

灌南县李集镇扶贫厂房

“十三五”以来,灌南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扣壮大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两大核心任务,确立了“项目跟着市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农户跟着能人走、资金跟着农户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工作思路,通过“五个精准”工作机制,采取“六个结合”工作举措落实帮扶项目,有效推动产业扶贫取得实效。2016年以来,灌南县共投入各级各类帮扶资金3.17亿元,先后实施了粮食烘干中心、“订单式”帽业加工、标准化厂房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等268个到村帮扶项目。至2019年12月底,灌南县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26675户64460人年人均收入都已达到6000元以上,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低收入人口累计脱贫率为100%。全县2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稳定达到18万元,完成新“八有”建设,全部实现达标退出,达标率为100%。2017年、2018年灌南县扶贫工作连续两年获得省政府正向激励。

微信截图_20200528094551

稻渔果种养基地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灌南县将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建立防返贫长效机制,坚持脱贫责任、政策、帮扶、监管“四不摘”,持续强化“精准、务实、可持续”理念,进一步完善“政策帮扶、产业帮扶、精准防贫、社会帮扶”四项机制,重点关注易返贫、易致贫的“两易”户和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的“两骤”户,把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危房改造等方面的政策精准落实到户到人,紧紧抓住产业项目这个“牛鼻子”,不断增强群众的“造血、生血”功能,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稳定脱贫、持续脱贫、长效脱贫。让广大群众过上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生活。

微信截图_20200528094601

灌南县新安镇硕项村养殖户收获丰收的喜悦

“今年,在村里帮助下,我家养羊规模又扩大了10多只,有党的好政策,我们群众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富足。”去年已经脱贫的灌南县新安镇尹湖村村民谈伟青老人高兴地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