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2016年6月,在“十三五”元年,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正式运行,凭借超级计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连续两年四次排名 “全球第一”。
再过半年,即将跨入“十四五”。站在历史的重要关口,作为这一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负责人杨广文在接受采访时称,提供全球领先的科学计算,是中心存在的意义,也是每位科研人员的使命,未来几年仍然要高效“用好”这台超级计算机,并在气候气象、地球物理、海洋科学、油气勘探、信息安全等众多科学领域开展应用计算,助力国家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大目标
不断提高计算级别
6月20日,无锡市人民政府发布了“2018年度、2019年度无锡市腾飞奖项目”评审结果,“中国超算应用首获并蝉联‘戈登·贝尔’奖”被授予“无锡市腾飞奖”。
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成立4年来,一直致力于支持国家重大挑战性现实应用需求,完成了百余项应用的计算,涵盖气候、能源、医药等20多个学科领域,其中“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高分辨率海浪数值模拟”“钛合金微结构演化相场模拟”“高分辨率大气模式”“非线性地震模拟”“大规模并行图计算应用”等应用被业界誉为“中国超算应用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在提高国家对气候预测、分析和影响评估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应对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减灾防灾能力。“非线性地震模拟”实现了对唐山大地震的高精度模拟,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发生后的次生灾害的波及范围。
在1000平方米的核心机房,最显眼的依然是有着48个机舱的巨大机柜。“围绕国家重大技术进步需要、重大科学问题求解和支持重大产业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发力,助力更多应用落地。相对于‘全球第一’的排名,中心现在更看重用户的‘好用’评价。”杨广文介绍,随着开放共享领域的扩大,中心正与气候气象、海洋科学、生物医药、油气勘探、信息安全等大量的国家专业机构对接开展应用计算研究。
超年轻
平均年龄不到30岁
一个个应用的背后,是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
短短几年,超算团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壮大到现在的200多人,大多是“80后”“90后”,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杨广文说,这几年中心充分享受到了无锡各类人才政策带来的红利,各级政府给超算科研提供了极好的科研环境。
吟白路1号的超算大楼,表面和周围楼宇无异,科研人员集中的研发中心位于5-8楼,感受不到研发机构内常有的那种严肃、紧张“一板一眼”的固有气氛,偶尔还会传出点笑声。楼层一侧摆放了10多张可以面对面落座的红色沙发,中间台面设有咖啡,有些沙发上还留有毛毯。科研人员工作间也有“惊奇”发现,有的办公桌旁放置有篮球、拳击套……
对于科研人员生活上的习惯及办公室的布置,杨广文说,他从不设框要求科研人员,但搞科研时一定要静心,个人负责的技术环节开发必须要跟上中心大的节奏,“有些工作原则不能突破,比如工作间不许抽烟、防疫期间不得私自外出的规定,就不能有任何违反的理由。”
记者注意到,科研人员的着装,大多以运动装、休闲装为主。该中心主任助理甘霖说,科研多用脑,业余时间会更多地投入在跑步、打球等体育锻炼上,运动装没有束缚,可以随时在两种状态中切换。
采访那天,当杨广文脱下防静电服后,从上到下也是一身运动装。
强内心
一直把“国家”扛肩上
和该中心甘霖、刘钊、李梦雪等科研人员进行对话时,一直被他们火热的内心所深深感染,在全球顶尖的国家级科技平台,他们享受着旁人无法体验的那种科研“成就感”。
“接触到了最前沿的计算科技,开阔了视野。”“85后”并行优化部负责人刘钊说,超算成员“初心”都是奔着科研来的,对“钱”和“房”不做过多追求,够用、够住就行。
甘霖说,做一名科研人员,尤其是当个人的努力和国家科学进步联系在一起,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杨广文称,超算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要不拘一格聚人才,让“不同专业方向的科研人才聚集在一起,合力干一件件大事。”
据介绍,超算团队创建初期,人员大多来自清华、上海交大、哈工大等一流知名高校,这两年人才招引坚持“引进”和“培养”两条腿走路,不少普通高校研究生也加入了团队,“勤奋、有上进心、肯学”是被引进的重要特征,通过项目“蹲点”锻炼,很多人成了一流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特定领域专业人才的短缺,超算中心这几年一直在推行一种全新的机制——与应用部门共同成立专题联合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由应用方学科带头人担当,无锡中心提供计算与应用支持。
据介绍,中心“十四五”将通过招引和回炉培养增加博士后,团队总人数将突破300人。在问及科研人员的重要品质时,杨广文说,进入超算的科研人员,心一定要静,甘于寂寞,要把“国家”扛肩上。
超算大楼外围,西有蠡湖,东有体育中心。
来锡几年,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已深深爱上这里。李梦雪说,她常到湖边走走。
作为各类“国之重器”计算所需的科研重地,2019年超算中心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科普教育基地”,更多人有了接触“最强大脑”的机会。(邵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