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兴水利 抓建设 促增收 共产党领导苏北人民恢复农业生产

【连网】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拉开序幕之际,江苏省连云港市终于从国民党的残酷统治中得以解放。为彻底改变苏北一穷二白的面貌,中央人民政府在大力兴修水利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当地干部群众,改善耕种结构,改旱田为水田,这一举措也彻底断绝了蝗虫的栖息环境,起到了标本兼治的作用。

微信截图_20210310100805

据1950年4月15日《人民日报》记者勇进刊文称,“苏北区在保障粮棉增产,密切结合救灾,以工代赈度过春荒的总方针下,近百万人参加的规模空前的春季治水运动,现正紧张进行中。有二万余干部(乡以上的干部)带领七十七万民工分布在沂河、长江、运河、沿海、内河(从运河以东到黄海边)的广大地区,从事兴修水利工程。苏北各地工程自三月五日到十五日间已全面开工。其中约有七万以上的妇女亦积极的参加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建设热潮。在干部与广大人民的努力下,现已完成了全部工程的百分之四十(去冬的在内)。”

据统计,截至1950年初,苏北春季治水全部工程共约六千八百二十五万公方土,大部分可在麦收以前完成,绝小部分将在麦收后抢做,以保证安度夏汛。全部春季工程完成后,可使五百五十万亩粮田和二百万余亩棉田免除水患,并可使运河及沿长江两岸二千二百万亩良田减除水患威胁,还可扩大棉田二十五万亩。

微信截图_20210310100816

苏北在兴修水利方面,其工程最大者为导沂工程。新沂河长二百公里,穿过沭河、官田、灌河、万公、盐河,其中以小潮河筑坝修堤,修缮骆马湖水库、中运河束水坝等工程极为艰巨。全部工程为三千八百余万公方,有三十五万民工从事修筑,“现已完成土工两千万公方(内有去冬的九百万公方)。新沂河堤完成后,沭水由新沂河入海,新沂河以北泛滥地区即根除水灾,受益约有二百万亩。新沂河以南骆马湖、黄墩湖成为临时水库。中运河束水坝筑成后,六塘砂礓、柴米河一带旧河水泛滥地区可减低水位,便利积水排除,受益地一百五十万亩,总计可增产三亿五千万到五亿斤粮。”

报道中称,苏北的水利建筑工程是在极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现在苏北有着春耕春种,生产救灾,兴修水利三大重要任务。苏北干部与人民现正以最大的努力来迎接这三种当前的紧急任务,而使未来的工作转向主动。苏北在今年春季的水利建设中,各地并密切结合救灾工作。苏北行署所拨的二亿四千五百六十万斤粮食实行以工代赈,并动员大批灾民参加修堤。这些粮食除解决百万河工的口粮外,还可使近二百万河工家属度过春荒。对因参加治水的民工而不能及时地参加春耕生产的矛盾,各地都采用互助换工等办法予以适当解决。苏北水利的建设成功,在农业方面不谈加工施肥、精耕细作,一般可增产三、四成,某些地方可增加到五、六成。

至195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苏北人民终于克服盐碱、洪水等千百年来始终无法逾越的自然环境,坚强地站了起来。据1950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刊文称,苏北沿海地区,南起长江,北至灌云,西界范公堤,约有三千一百余万亩土地,是黄淮新冲积成的年轻平原。土质含碱,气候温湿,最适宜植棉。抗日战争以前,农民辛勤垦殖,分布在启东、海门、如皋、南通、东台、盐城、阜东等县的棉田达六百万亩,年产皮棉一百五十余万担,为上海、无锡、南通各城市纺织工业最大的原料供给地和我国大棉产区之一。种植的大部为“岱字棉”及“德字棉”质量极好,可纺三十二支纱及四十二支的细纱。

微信截图_20210310100825

据文献记载,“岱字棉”原产自美国,因英文名称Delta-pinelandcotton而得名,又称DPL棉。原种在1911年由历史上的快车棉与福字棉等杂交,连续选育而得到的品系,又经多年系统连续选育后得到岱字lO、岱字14、岱字15、岱字16、岱字25、岱字50、岱字55、岱字6l、岱字70、岱字阿卡拉和光叶岱字棉等主要品种。该品种为中熟陆地棉,吐絮时间早且集中。纤维长度长,细度适中,断裂长度大,天然转曲多,皮棉质量好,最高可纺10号(60英支)棉纱,纺纱的产量高、生产稳定、成纱质量好。1933年,中国曾引进岱字10号,在南通等地小范围试种。1950年引进岱字15号,由于它具有产量高、品质好、衣分高和适应性强的特点,1955年至1958年先后在长江和黄河流域大面积推广。

德字棉也原产自美洲,由美国斯东维尔种子公司培育成功,1935年引入我国,先后在河南、陕西等地推广,以改良国内亚洲棉以及中棉的品种。据1948年国民政府农林部棉产改进处编《冯泽芳先生棉业论文选集》一书记载,“民国二十四年,棉业统制委员会即自美国输入德字棉种,先后繁殖。于民国二十六年开始推广……抗战期间,德字棉对于后方棉花增产,收效甚宏。”“德字棉在美国适应性亦甚大,美植棉带种植此品种之范围甚广,该公司已于一九三六年将德字棉更名为华盛顿棉,足见德字棉在美国亦甚重要也。”

面对苏北大地一片棉花丰收的景象,记者不禁感慨,“抗战以后,历经日伪、蒋匪盘踞掠夺,涵闸破坏,堤防残缺,水系混乱,失去排水洗碱的作用,造成连年水灾。解放战争中,又遭蒋匪封锁分割,使棉粮不能等价交换,致使棉田急骤减少。据去年统计,尚余二百六十余万亩,仅及战前三分之一。每亩平均产量也从一百斤降低到三十斤。苏北全部解放后,人民政府即注意恢复棉田,扩大种植面积。今年三月二十日,苏北行政公署发布了开发棉垦区的决定,给棉垦区带来了新的希望。三年恢复战前生产水平的计划,已在开始实施了。”

微信截图_20210310100836

按文献所记,为提高棉花质量,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苏北各地棉农从政府手中贷得十三万担良种,还有一万二千四百担纯“岱字棉”种和一万五千担纯“德字棉”种将在八个纯种繁殖区的六十万亩土地上生长起来。十个公营棉场专门进行试验,提高植棉技术来指导棉农,大量的杀虫药剂也运到了棉区。

棉农们向贷放棉种的同志们说:“你们来了,我们的日子就有了希望。”他们开垦荒了的棉田,精耕着旧有的棉田,全区将增植棉田五十万亩,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保证棉、麻与粮食比价的通告,更大大增加了当地农民们植棉的热情。(记者 陈婕 通讯员 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