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上马台 “小莫斯科”谱写红色传奇

【连网】莫斯科曾是共产国际的革命中心,被西方社会称作红色帝国之都。

在革命老区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张店镇境内,有一个地方——上马台,人们称它为“小莫斯科”。在土地革命或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涌现出很多仁人志士,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谱写出一段段气壮山河的红色传奇……

o_1f3nfgnt8ktf1tq61hs43k8f2db

位于上马台的孙秉惠纪念碑

“红色火种”映衬上马台

时属灌云县协和市的上马台,其核心区域位于今灌南县张店镇马台村。一个偏僻的村庄,能被称为“小莫斯科”,自然有它的特别之处。

近日,记者从灌南县城驱车前往张店镇马台村。正值暖春四月处处花红柳绿,特别是清明雨后,让村庄散发出特有的乡土气息。“张店上马台村地处农村地区,远离中心城市,但它扼据盐河之上,一向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处。到了战争年代,又成为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要冲。”张店镇马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卫星如是说。

1982年,时任江苏省省长惠浴宇对前去采访的党史工作者说:“灌南是老区,能称得上‘革命之家’的多着呢!我知道的就有孙家。”灌南县委党史办副主任尹凤贵介绍,惠浴宇说的“孙家”,指的是孙海光兄弟姐妹以及孙存楼等很多早期投身革命的上马台人。

据史料记载,上马台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11年,当地人就曾响应李砚斋的号召,举旗反清。20世纪20年代末,上马台就有了中共活动的印记。1928年春,21岁的孙海光创办的上马台小学正式开学,由于学员大增,他又到当地的破庙庄开办破庙庄初级小学,并在学校广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1929年夏,和孙海光同村、之前已在东海中学入党的孙存楼从东海中学毕业回到家乡,先后发展了孙存林、孙秉惠、孙海光入党,成立了上马台党小组,不久后即组建了上马台党支部。由于党在上马台的基础好,农运骨干多,这里很快成为中共灌云县委的主要立足点和活动点。1929年11月,中共灌云县委在上马台重建。“上马台远离中心城市,又位于义泽河畔,扼守盐河南北交通要地,所以,除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上马台的交通和人员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此开展活动提供了便利。”尹凤贵说。

在如今马台村村委会院子的东南角,矗立着一块饱经风雨剥蚀的石碑,上书“孙秉惠孙以德二烈士纪念碑”“1953年元月吉日”“里人公立”等字。“这位孙秉惠就是咱们上马台投身革命、参加抗日的一位烈士。”李卫星介绍,“孙家在此地是大家族,孙秉惠的弟弟就是后来曾经担任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的孙海光。”据介绍,当时孙海光的大哥孙秉惠、大嫂李保青、弟孙秉松、妹孙婉如等都参加革命入了党。

o_1f3nfibttinm1rmc1as21vpj1rlia

 

杨纯(左一)、金明(左三)等人在沭阳张圩留影,他们还曾驻扎过上马台村

“小莫斯科”燃起革命烈焰

上马台村是一个平常而神奇的村庄。这里英雄辈出,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人物;这里的土地河流,诉说着抗日先烈的故事;这里的红色故事说不完、道不尽:散尽家财为抗日队伍购买枪支弹药的孙笃生,在对日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孙秉惠,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的“灌东战神”孙良浩……

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沿海向内地蚕食———他们从灌河登陆,盘踞在义泽河两岸,时刻威胁着张店人民。而上马台村正好就在义泽河岸边,村民们离危险最近,他们需要武装起来,但这需要领导和资金。

1937年8月19日,在国共两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时达成的“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的协议下,孙海光从国民党苏州陆军监狱被释放,返回家乡张店。他一回到家乡,就联络失掉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恰好此时,因领导民工暴动被关在南京的孙存楼回到家乡,也毫不犹豫地再次投身到抗日革命工作中,组建灌南地区第一个民众抗日团队“腊九社”。

武装群众需要枪支弹药,需要一大笔费用,找谁呢?与乡亲们商议后,他们想到了孙笃生———他是经营着连云汽车公司的实业家,也是孙存楼的二老爹。“中国人一定要组织起来打日本,我一直苦于没有共产党人来组织领导,不敢贸然发动。眼下你回来是最好了,我马上关掉汽车公司,和你一起回去组织队伍抗日。”得知需要资金组织游击队抗日后,孙笃生当即结束汽车公司运行,用变卖汽车公司的钱买来枪支子弹,回到家乡组织抗日游击队。

“孙良浩,好一个‘灌东战神’!”1945年3月的一天,时任中共淮海区党委书记的金明突然对一则消息忍不住赞叹道。这正是“灌东突围”三个月后,时任灌东工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的孙良浩,重新指挥突围人员,在新四军三师的支持下,从涟东一路披荆斩棘,又重新打回灌东,仅用三天时间,就恢复了灌东的抗日民主政权。而孙良浩,正是从上马台走出的一个传奇人物。直到今天,苏北地区还流传着“打鬼子就靠孙良浩”的歌谣。

此外,从上马台走出的神枪手孙存余的故事也颇具传奇色彩,他是电视剧《我的兄弟是顺溜》中角色顺溜的历史原型。1939年1月,孙存余参加八路军。1942年10月底,日寇纠集重兵,对淮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持续33天的“大扫荡”。12月10日,日伪军1500余人趁夜包抄偷袭我军,妄图消灭我26团,新四军军史上著名的朱家岗战斗打响了。在当天的战斗中,孙存余受命率领一个20多人的加强班,据守26团指挥机关所在地门户。孙存余凭着自己精准的枪法,三发三中,消灭三个日寇狙击手,有效地震慑了敌人。他还以仅剩的一发子弹,一枪击毙日军小队长,阻止了敌人一个小队的进攻。凭借英勇事迹,他与著名的张桃芳、杨长顺、魏来国、岩龙,并称为我军战史上的五大神枪手。

“因为一段时期,上马台成为我地区党组织的政治中心,发生在其周围的战斗更是数不胜数,如火烧义泽桥、大王庄保卫战、五里槐战斗……”说起与上马台有关的红色故事,张店镇党建工作办公室主任、《张店镇志》主撰潘志贵如数家珍,“特别是1939年7月的五里槐伏击战,彻底打破了少数人的‘日寇不可战胜’的错误论调,揭开了淮海区人民抗日的序幕。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士气高昂,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去。”

o_1f3nfgnt8tmb1tbt1brf1p9n1gh9c

 

孙秉惠、孙海光家族的房屋遗存

不少革命前辈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据地方党史工作者考察和记载,刘震、洪学智、刘瑞龙、金明、杨纯等革命前辈都曾在这里战斗或留下足迹。曾在上马台地下联络站住宿歇脚的地下党员、军政领导和游击队员多达2000余人,其中有100多人后来成为党和军队的中高级领导干部。时任灌云县县委书记的吴书,还在上马台多次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为党建和根据地武装斗争培养了众多干部。

杨纯——这位刘少奇眼中“新四军中第一个最好的女干部”,曾经回忆在上马台的岁月,倍感温馨。1939年春,为保留海属地区的抗日骨干及这支唯一的武装,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组织决定将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三团开赴皖东北。因三团所有干部战士都是海州东灌沭地区的人,对离开家乡,对于汤曙红团长血仇未报,思想上疙瘩都不小。部队西撤后,全团思想比较混乱,在这种情况下,苏皖区党委任命杨志雅为三团团长,任命杨纯这个二地委书记兼任三团政委,对三团进行整顿教育。

1939年春天以后,日寇进一步强化徐州方面兵力,苏皖边区环境恶化。为此,我主力部队决定北撤。经反复研究,杨志雅、杨纯等领导决定将三团编入钟辉的南进支队,向北转移。与此同时,三团中有些地方骨干调回家乡,开辟政权,建立武装。杨志雅团长随军出发北移,杨纯因兼二地委书记,留守地方。

部队走了以后,杨纯女扮男装和二地委机关一起,转移到灌云县上马台一带。“那时的上马台已经成了我党的政治中心,光姓孙的党员,就有孙朝旭、孙存楼、孙海光、孙良浩等一二十人。二地委机关以及吴书为书记的灌云县委都设在那里,以后建立的武装小分队也是常驻这一带。期间,吴书还在上马台村多次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为党建和根据地武装斗争培养了众多的干部。”灌云老党史专家时明安说。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杨纯一干人等经常到孙秉惠和孙海光两兄弟的家中落脚。“而李保青是孙秉惠的妻子,1930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家成为地下联络站后,李保青就竭尽全力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明安说,联络站担负着掩护同志、中转外地干部等任务,李保青整天忙个不停,为住在她家的干部做饭、洗衣。革命前辈刘瑞龙、杨纯、徐禹民、冯家驹等人也经常在她家落脚,研究党的工作。

o_1f3nfktm9u69grjufh1tha252f

孙海光留下的著作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日前,灌南县史志学会“党史宣讲团”走进张店小学,副会长晏波作党史讲座。期间,晏波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用真实的例子讲述了中共党组织在张店镇上马台一带的发展进程,阐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基本道理。1928年张店镇早期党组织成立,孙秉惠等数十名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在场的所有师生和史志爱好者。

“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有益于人民和祖国的人!”“今天张店镇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担当。”听完讲座,在场的学生纷纷表示,从小要努力学习,沿着党的足迹奋勇前进。老师们则坦言,要始终铭记党的历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乐于奉献。

“上马台孕育了革命的火种、点燃了抗日的烽火、鼓舞了群众的士气,引导着当地和周边地区革命的方向,成为当时的革命中心,是许多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也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希望。”晏波告诉笔者,正是因为上马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所以正在积极申报江苏省“红色地名”,以持续唤起人们对红色故事的回忆,领悟理想信念的真谛。

而就在今年年初,灌南县党史办对该县境内的革命遗址遗迹也进行了盘点与实地考察调研。灌南县委党史办主任徐茂干坦言,上马台体现了一种精神,它号召人们在共产党领导下,不甘屈辱、奋力斗争、团结一致、不怕牺牲。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铭记荡气回肠的战争岁月,他们打算在上马台旧址上进行立碑铭文,并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励后辈铭记先烈英勇事迹,传承红色革命记忆,珍惜幸福生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传扬灌南革命老区光荣的革命斗争精神,灌南县委党史办以革命战争年代灌南地区发生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为专题,推出了《红色印记——灌南革命故事》系列微视频。该系列微视频通过现代传媒方式,再现革命先烈那些不能忘却的红色故事,而上马台革命故事就在其中。“我们也希望通过一系列举措,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加强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全县上下奋进‘十四五’,建功新时代。”徐茂干说。(记者 肖婷婷  通讯员 刘青  史贽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