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挖掘红色资源, 锻造一批村史馆、红色报纸展览馆、战斗纪念碑(广场)等精神地标,构建10公里党性教育圈,打造家门口的党性教育新阵地,实现党员党性教育常态长效。一年来,江苏海安让“红色基因”永葆活力,这些阵地已接待党员干部和群众8万多人次。
围绕五种类型,挖掘红色资源
初夏,营溪战斗纪念碑(广场)工程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整个项目占地1450平方米。目前,地基已全部打好,进入挡土围墙施工扫尾阶段。”营溪村党支部书记金君沿着工地向我们一一介绍。
营溪党支部成立于1927年初春,是海安第一支部。它的建立,对海安河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和农民运动的兴起,起了关键作用。
(营溪战斗纪念碑)
深入考究历史、商讨设计方案、积极招标建设……多名威望较高、熟悉历史的党员群众代表组成建设委员会,历时一年半,走访村民及各方人士,对搜集的资料尤其是一些较为模糊的资料进行细致核实、整合。
“从提上议事日程,到前期筹备,几番方案的修改,倾注了建设委员会和全体村民的大量心血。”金君感慨万千,“营溪党支部纪念馆年内可对外开放。”
海安从主题、现状、区位、规模等方面仔细甄选,充分发挥海安革命老区的丰富资源优势,按革命历史旧址、红色教育基地、廉政警示教育点、党员志愿活动阵地、党性教育实景呈现等五种类型,对党员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摸排、深入挖掘,丰盈了党性教育“资源库”。
每一处革命遗址,都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标。
绘制 “红色地图”,梳理资源点65个
经过一年多筹备,滨海新区(角斜镇)滩河村在海安率先建成村史馆,于5月初正式对外开放。
村史馆总面积400平方米,从“唐宋时期”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以及“革命先烈”“乡贤名人”共13个主题板块和多个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实物展柜,串联起了滩河村的历史文化变迁和未来展望。
(滩河村史馆)
“村史馆将深埋在岁月尘埃之下的史实挖掘、梳理、打磨、重现,参观时犹如徜徉千年历史,孩子们有了接受教育的好去处。” 5月9日,滩河村史馆门前,沿口小学校长潘新莲和滩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香共同为角斜镇沿口小学德育实践基地揭牌。
加强党性教育,农村区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阵地”。如何解决教育载体服务半径过大、党员发挥能量不足的问题?海安创新思路,在激活党性教育“神经末梢”方面做了探索。
目前,海安围绕10公里辐射全覆盖、无盲区目标,绘制形成全市党性教育“红色地图”,共梳理出各类教育资源点65个,其中党性教育基地50个,规划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廉政警示教育等基地8个。
同时,该市还探索线上、线下双体验,开设网上展馆,运用微信、手机APP等“互联网+”方式,扩大受众面。
开设“菜单课程”,倡导针对性教育
1919年出版的《湘江评论》、1934年出版的《红色中华》、《向导》《新青年》……900平方米的展馆内,用时光长廊的形式展出从1919年至今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报刊328份,时间跨度近100年。这是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和江苏慧源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江苏省首家大型红色报纸展览馆的整体布局。
“针对参观单位的性质,我们注重建党、建军、抗战、解放、建国、成就等六个篇章的侧重性,分类讲解,很受欢迎。4月22日开馆至今,已吸引了1.1万人次前来参观。”江苏慧源文化传播集团品牌总监钱舜华告诉我们。
党性教育基地建成后,如何分类指导、规范管理,实现效用发挥最大化是关键。海安出台《关于加强党员教育实境课堂建设使用的意见》,以省级党员教育实境课堂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为统领,以角斜红旗民兵团史绩陈列馆、韩国钧博物馆等市基地为示范,突出“一区一主题、一人物一精神”,现有基地加强精神挖掘、升级装备设施,实现全面提档。
此外,海安针对农村、“两新”、机关等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对党性教育的需求,按组织生活、党性锻炼、警示教育等不同类别,建立了多样化菜单课程体系,明确辐射区域内新发展党员、后备干部、新提拔干部必须到基地接受培训教育,推动基层党员在“圈”内就近参加开放式、情景式、体验式组织生活。(文/缪凡 曹晓婕 於洁 赵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