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 解决三大问题 才能走好这着“棋”

【连网】□ 张晨晨  朱楠 田艺 文/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城市文化就是在为城市保留特色与发展根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管理者重视,各级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建筑逐步得到维护与修缮。在以土地换取经济发展、城市更新如火如荼的当下,对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越来越成为港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点。

随着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市相关工作也面临着稳步推进、提档升级问题,面临着保护与振兴协调发展问题。在欣赏历史文化资源魅力的同时,如何让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街古村落在新时期进一步焕发出活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问题

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应当结合起来

历史文化名城(含名镇名村)须靠对已有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利用和积极申报后获得,是一次对现代城市的历史性解读与认可的实践活动。而值得提及的是,连云港市在历史发展变迁中,“积淀”下了三条老街———民主中路、连云港老街、南城东大街。这些老街的共同特点都是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透着满满的烟火气。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重要的活态文化遗产,能够真实反映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状态。”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规划师童本勤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因此,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我市注重城市文化传承,依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民主路片区、南城东大街、连云港老街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工作,划定历史街区,提炼城市文化传承基因和文化符号,把地域特色文化贯穿到城市形象塑造和旧城改造的全过程,杜绝推倒重来式改造和千城一面,真正能让人“记得住乡愁”。

与此同时,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方法和模式上,各地有着不同的探索和实践,在强调以人为中心的遗产活化利用背景下,保护与利用的互动方式是文化遗产价值彰显的关键。伴随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展开,我市在此方面,也在积极探索。譬如去年10月,连云港老街被确定作为我市申报名城的历史文化街区。这座老镇面积仅37万平方米,却历经荷兰建港、民国建市、日寇占领和解放战争不同时期的风雨沧桑。如今,具有民族特色的石屋、石墙、石街、石路;传统街巷格局、街巷和胡同名称、四合院形态几乎保留原状。在利用方面,相关部门结合老街特色,从满足游客需求出发,推出了以三街两巷十一个展馆为主体的游览内容;同时还计划培育多家特色店铺、写生基地和3D主题文化旅游综合体等,打造追忆乡愁的“快乐老街”。

其实,在历史街区保护上,全国各地都在探索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开发模式,比较知名的,如杭州的南宋御街———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北京的南锣鼓巷、佛山岭南新天地的整体改造模式等等。

新时期,在强调以人为中心的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理念的宏观背景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趋势日渐明显。然而,纵观目前我省不少市县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方式,过度的商业开发与完全静态的博物馆式保护,对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彰显,都有不利影响。

古城原住民去留问题

当避免“一保护就死气沉沉”

近段时间,为实现对南城古街的保护,南城街道对相关片区进行了原住民集体搬迁,但与此同时,也让本来充满市井烟火气的老街,失去了往昔的热闹,显出些许荒凉。

“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根本目的是让这座城市的传统风貌、优秀建筑遗存,得以保留传承下去,让长期以来形成的地方独特传统技艺、风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护传承下去,但它并不排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与时俱进、享受现代社会的美好生活。”江苏省文博研究馆员、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特聘专家束有春坦言。

南城古镇距今已有1500多年,始建于六朝时期,唐贞观年间中兴,明清获得发展,民国时期设镇。“穿海州,吃板浦,南城是个古财主。”南城六朝一条街,是连云港市历史发展变迁中可考据的老街之一。所以,“无街不成市”,“你没了人,这还叫什么街?”

实际上,历史街区无最优保护模式,孰好孰坏本无定论,最重要的是根据当地情况“量体裁衣、因地制宜”。譬如以广州市北京路为例,虽然文物荟萃,但现在已成了主要的购物区,而且不少居民久居其中,不舍离去。这是北京路改造的现实条件。业内人士坦言:“其实,最理想的改造结果,不是整体搬迁,而是在保留古迹的同时,也维持居民生活生态,还原生气勃勃的生活图景。”一方面要尊重历史,另一方面也要着眼现实,才能在改造与保护中集结民意支持,避免一些保护区“一保护就死气沉沉”的景象。

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朱光亚来我市视察时曾举例说明:扬州仁丰里新模式,以街道办和基层骨干为主要力量掌控街区保护和振兴进程,放弃献礼模式,将短期突击性工作改为长期滚动式推进,将全面开花大拆大建改为先易后难的推进,对原住民不是驱赶而是邀请鼓励参与和等待参与。他说:“仁丰里的街区整治还只是初现端倪,大量工作还要持续多年,但它不断免去了政府的大量投资,免去了政府十分伤脑筋的拆迁问题,还避免了大量迁移原住民,因而会创造出宜人的具有历史传承和历史记忆的宜居环境。”

历史文化街区追求的是真实性、历史性和完整性,不是空荡的街道和建筑的外壳,而是生活在其中,用真实的生活和真切的感情和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演绎一幕幕精彩生动鲜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保护的是远远超越物质空间的东西,是物质空间所承载的东西,可以是情感、记忆,也可以是作为一个地标和空间构成的要素。

古城古街维护常态问题

需要政府与民间“合力”

“此前,我省淮安市河下古镇拆除大片历史建筑。这个事实警告我们:历史发展到今天,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对古城古镇古村落保护,仍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有法不依、不懂法、不守法、长官任性而为的现象仍然触目惊心。”江苏省文博研究馆员、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特聘专家束有春感慨,只有科学把握好历史文化名城的“时空维度”,才能使我们的保护工作少走弯路,使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发展成为孪生兄弟,而不是死对头。

束有春曾如此坦言:“面子工程”可以让城市在短期内旧貌变新颜,你必须承受这种美的痛苦。但历史文化名城的维护问题,在文物建筑、在历史街区和历史风貌协调区甚至在城市行道树栽培护理等方面的问题,在城市维护中倒显得更为重要,它不仅是“面子工程”,更重要的是“里子工程”,同样需要常态化开展。

“只有树立加强日常维护保养意识,才能延迟历史建筑的衰老,才能使历史建筑以健康的面貌呈现在现代人面前,才能使历史文化名城永远焕发新的活力。因此,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坚持让文物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维护实现常态化,是我们让历史名城更具魅力与活力的重要方面,必须常态化开展。”

那么,如何解决古城古街维护的常态化问题呢?束有春说:“地方政府方面需要加大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维修保护经费的投入。而省市级财政作为文物暨历史文化名城属地管理部门,要将维护费用列入政府财政盘子中统筹考虑解决,以满足历史文化名城暨文物正常维修保护需求。”如果我们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少一点现代房屋建设,多一点对历史建筑的维修保护,不仅可以实现和平环境下的与民休息,更重要的是让历史建筑延长寿命,并不断造福子孙后代。与此同时,他还指出,动员社会资本加入到历史文化街区及文物古迹保护行列,也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可以设立历史文化名城暨文物保护专项基金、设立文物彩票,以多种形式,吸纳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到历史文化名城暨文物保护领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