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淮安:构建基层管理新模式 焕发乡村振兴新生机

【连网】乡镇是我国行政区划中最基层的一级,也是和人民群众接触最广泛的基层组织,承担着农村改革发展的重任。近年来,淮安以优化调整乡镇布局为契机,参照借鉴经济发达地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开展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集成改革,探索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破解了基层发展“小马拉大车”的困局,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提供了新机遇、新路径。

治理重心下移  

“王大爷,您把社保卡给我,我来帮您查……”上午,在涟水县红窑镇为民服务中心,67岁的村民王荣,正在劳保窗口办理养老金业务。过去,他要坐半天的车,前往涟水县城的审批服务中心办理,一来一回,不仅耽搁了时间,还经常因为材料不齐全跑上好几趟,如今,家门口一体化的为民服务中心,为他省去了奔波之苦。“少跑路,少花钱,方便多了,而且这边小青年办事服务态度都很好。”王荣说。

作为市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红窑镇整合精干力量,从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实事入手,先后投入1000万元完善综合行政执法局和为民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和信息平台,服务涵盖民政、村建、农服、水务、公安等15个类别,并将审批服务延伸到社区(村),让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过去因为乡镇部门多,人手少,办事不集中,群众要多跑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后,我们把所有的相关人员集中在综合执法中心和为民服务中心为群众办事,让村民少跑路,少跑腿。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乡村振兴多做工作。”涟水县红窑镇党委书记吉海如是说。

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意味着基层乡镇治理的流程重塑。去年以来,市委编办牵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探索建立简约精干的组织架构、务实高效的用编用人制度为保障的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全市域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承上启下,县(区)镇(街)村三级联动的喜人局面已经初步形成。目前,全市80%的乡镇(街道)已经完成“一办五局一中心”的基本体制架构搭建,实现了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逐步实现为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指挥管理“一中心”、镇村治理“一张网”。随着改革的推进,人民群众享受到了从“一站式服务分分钟搞定办理事项”的便捷,到“网上办、不见面”的“秒杀”,再到“代办制”的温馨。

特色产业融合  

阳春三月,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盱眙县黄花塘镇时集村的村民万金友,正忙着培养新虾苗。时集村地势低洼,水面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农户每年只种一季水稻,收入普遍偏低。近几年,盱眙龙虾远近闻名,能不能结合龙虾,提高产出呢?镇村两级党组织以乡镇优化布局为契机,整合全镇的资源,小田变大田,从稻虾轮作到稻虾共生,全村亩均收入增长了3倍左右。

“镇里给我们支持很多,包括流动资金、扶贫资金、无息贷款都给我们办理,而且还铺了路,架上电,给了好多优惠政策……因为政府大力支持,我们信心十足。今年,我还想继续扩大规模,带领周边的群众一起致富,一起搞龙虾养殖。”万金友满怀信心地说道。

除了传统的龙虾养殖,黄花塘还以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整合原本分散的土地资源,进行土地流转,集中精力搞高效农业,向土地要效益。“这小小的鸡枞菌看着不起眼,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可是抢手货,高峰时,一斤可以卖到200元,这可是农民快速致富的宝贝产品。”在黄花塘镇芦沟村的天之鸿菌业大棚里,村党总支书记王天华告诉记者。去年8月,村里一口气流转了66亩土地用来发展高效农业,招引了来自上海的客商周培娟搞黑皮鸡枞菌种植,“其实在来芦沟村之前,我们也到其它地方考察过,但是那些地方农田分散,不利于规模化生产。这边通过集中规划和管理,给我们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空间,我们也有信心,把高端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周培娟说。

目前,盱眙县黄花塘镇已经基本构建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布局,虾稻共生、虾藕共作等绿色富民项目成为了富民强村的“钱袋子”,亩均收益从800元一下子提高到2000多元,有效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实现经济效益与扶贫助贫的“双丰收”,为全镇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过去在乡镇发展中,会遇到很多的瓶颈,一些资源无法整合,各个乡镇之间各自为政,无法抱团取暖,这次通过乡镇优化布局以后,我们把原本分散的资源进行了整合,重点发展农业、旅游和宁淮产业园建设,通过这三大抓手,进一步实现强村富民,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盱眙县黄花塘镇镇长张娟说。

今年,淮安市将进一步加快完善县城镇功能,重点突出江淮民居特色,进一步优化整体设计,参照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等建设标准,全力打造10个省级重点中心镇、12个特色小镇、16个特色田园乡村、62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有序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镇还是那个镇,人还是那些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让乡村发展活力更足、动力更强、跑得更快。

凝聚干事合力  

让特色发光,把潜力变现。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集成改革,让乡村振兴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为镇域经济新一轮特色化发展续写了一个新的起始符。前不久,淮阴区在全市率先完成新一轮乡镇布局优化工作,由原来的21个乡镇变为9镇4街道,空间架构更优,体制机制更顺,发展动力更强。在这一背景下,淮阴区南陈集镇大力扶持乡镇企业,上马技改项目,为镇域经济发展赢取新的动力支撑。“目前,我们全镇技改投入已经达到5300万元,进一步推动了我们加快迈向新型工业园,发展新型工业的步伐。”淮阴区南陈集镇党委书记井晓军介绍说。南陈集镇的生动实践,只是淮阴区乡镇实现特色化发展群雄逐鹿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区的淮高镇、三树镇、南陈集镇,确立了重点发展新型工业;马头镇、刘老庄镇、高家堰镇,确立了重点发展文旅休闲产业和现代农业;丁集镇则以融入商贸服务中心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一幅乡村振兴的淮阴图景,正在眼前徐徐展开。

多点开花,多头并举,淮安市镇街版的“放管服”改革,呈现全面攻坚之势,不仅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还把改革的种子种入干群心中并结出丰硕的果实。截至目前,淮安市乡镇由104个优化整合为57个,精简率达45.2%。通过一系列改革,基层管理体制更加简约高效,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集中审批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管理模式初步确立,改革成效初步显现,群众办事更方便了,基层管理更规范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富裕了,民心也更加凝聚了。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放大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成果和经验,在镇街一级基本形成‘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基层政府治理结构。同时,进一步理顺县区和镇街权责关系,在人才、技术、网络端口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加强培训、指导和业务对接,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继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继续推进深化改革,促进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市委编办副主任刘春梅介绍说。

淮安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向,按照差别发展、错位竞争的要求,在有力有序推进乡镇布局优化的同时,积极重构布局优化后的乡镇发展蓝图,持续打造具有鲜明特质、精致品质的发展平台,不断把乡镇产业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为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实在在的改革,赢得的是真真切切的民心,镇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是更加普惠的民生福祉。

记者: 周俊 方祥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