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名城苏州网讯 今天(4月17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多篇专题文章关注了苏州,其中头版头条系统阐述《苏州的格局之变》,另外用两个专版关注苏州城乡协调发展和文化发展。
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苏州的格局之变》,介绍了苏州这座千年江南城市,涌动着奇迹般的变迁,一条改革开放的路,划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轨迹。
“今天,苏州以占全国0.09%的土地面积和0.7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的地区生产总值,外贸进出口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7%,居全国第4位。千年苏州,以其生动实践,在几十年间成长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都市,为改革开放的国家发展大战略,提供了成功范本。”
原文链接:苏州的格局之变
文章从“从历史中走来”,“苏州人、新苏州人托起制造之城”,“永远鲜活的乡愁”三方面介绍苏州的改革发展历程。
“奔驰在苏州宽阔的大路上,沿途绿树成荫,花草姹嫣,河流纵横,现代化的建筑掩映其间。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与古村古镇交替呈现,展现出古韵与现代的和谐画面。苏州,就这样带着江南水乡的鲜明印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理念和文化自觉,在经济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直向前。”
光明日报第10版专版关注了苏州的城乡协调发展:《村民到“市民”,文明要上楼——且看苏州城乡如何协调发展》。
原文链接:村民到“市民”,文明要上楼——且看苏州城乡如何协调发展
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古镇 《光明日报》配图
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州以及整个苏南地区出现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建厂房,办工厂,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鼓起了村民荷包。近年来,苏州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培育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田园综合体等新兴产业和新业态。2018年,苏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2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958:1,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最小的地区之一。
当城市与乡村在物质上的差距逐渐缩小时,精神上的差距愈发值得关注。文章以吴江太湖新城、“江村”开弦弓村,张家港永联村等先进做法为重点,介绍苏州“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社区治理结构初步形成。由各类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模式覆盖城乡,形成了以苏州高新区“政经分开”、太仓市“政社互动”、张家港市“村民自治”等为代表的一批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示范典型。
吴江区平望镇新运河及两岸风貌 《光明日报》配图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士林发表文章《苏州的城市化,带着农村一起跑》,从“高速优质发展的城市,会带着乡村一起跑”、“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并没有把历史和传统抛开”、“探索走出一条人文型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三方面得出结论,“无论是探索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确定的“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还是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绿色、智慧、创新、人文和紧凑的新型城市,苏州都走在了中国城市的前面。”
原文链接:苏州的城市化,带着农村一起跑
原文链接:奏一曲古韵今风——苏州以高度文化自信打造现代国际都市
今天的《光明日报》第11版整版关注苏州的文化发展,《奏一曲古韵今风——苏州以高度文化自信打造现代国际都市》分别以“守护城市文脉”、“增加文化新供给”、“拉动文化新经济”三方面,介绍苏州在传承中创新,以高度文化自信打造了一座古韵今风的现代化国际都市。
清代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 《光明日报》配图
《光明日报》第11版刊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市文联主席王尧的文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苏州”》,文章概括:苏州2500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面绣”。
原文链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苏州”
苏州工匠园帮助苏州工匠对接文化消费市场
《光明日报》配图
文章中提到,苏州的文化气息不仅在文化遗存中,也弥漫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在书本中读到苏州,也可以在小巷深处和苏州相遇。苏州是一种文化气息,她在眼前,又在远方。在这个意义上,苏州文化便是苏州人的精神。(苏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