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5月25日上午,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美术馆里人头攒动,一场“动漫嘉年华”在这里举行。吸引人们前来观摩“打卡”的,不仅仅是创意感十足的活动,更在于这里的前身是恒源畅厂的老厂房,在这里,人们享受到了文创与工业碰撞的交响,感受到了时代节奏与厚重历史的交织相融。
运河五号是常州运河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一个缩影。
当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镌刻着城市成长印记的工业遗产将以怎样的形态存在?常州,用近20年时间书写了一份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高分答卷,走出了一条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
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一个地标建筑:标有“运河记忆”字样的水塔
一个共识:常州曾走过并留下的工业文明烙印不能湮没
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工业明星城”曾经是常州的一张闪亮名片,迈入新时代,其内涵被再度挖掘和诠释。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工业明星城市,其实是常州工匠精神的一种传承,从近代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到如今建设智能制造名城,常州正是一以贯之延续了这样的精神。而工业遗产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语言,承载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城市工业文明的见证和魅力的体现。
在市运河办智库专家、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文史专家组组长邵志强看来,如何留住运河工业遗产的城市记忆,归根到底就是6个字——保护、传承、利用。“保护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厂区、一栋建筑,或者一套设备,更重要的是要留下工业文明的记忆。”
时间回至本世纪初。随着改革深入推进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工业遗产出现空置、废置,它们大多随着城市化推进而面临取舍。这道难题同样摆在常州面前。“本世纪初,当很多城市对这类问题还没有文化自觉时,伴随许多企业改革重组,常州开始自主地摸索保护利用工业遗产,既是意识的觉醒,也是文化的自觉。”邵志强说,常州根据工业遗产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传承保护利用的道路,并逐渐形成一个共识:曾经走过并留下的工业文明烙印不能湮没。
一条新路:用文化和创意激活工业遗产的价值
台湾青年黄世杰在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经营一家台湾土特产店铺,运营半年多,月销售额已经超过10万元。在黄世杰看来,运河五号是他的“造梦车间”。
作为省级文保单位,恒源畅厂旧址留下了民族工业百年沉浮历史。
80多年前,这里叫“恒源畅”,是常州早期机器织布厂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改名为国营常州第五毛纺织厂,本世纪初,企业陷入困境并停产。2008年底,常州将这片旧厂区进行总体规划。遵循“最小干扰”理念,运河五号开始对老办公楼、老车间等开展保护性修缮,摒弃了简单的拆除、推翻、另起炉灶。短短数年,一个占地3.6万余平方米的“工业遗址公园”日见雏形:建厂初期的老车间变身常州画派纪念馆,经编车间被改造为档案博览中心,风机廊道被改造成为常州首家工商业历史陈列馆……著名文保专家阮仪三、谢辰生来这里参观后颇为惊叹,谢辰生欣然提笔:“运河五号,国之瑰宝”。
为让工业文化“活”起来,运河五号打造了恒源畅历史陈列馆,让更多人走进历史、寻根记忆。
夜晚的古运河,因两岸照明亮化平添了一份风雅,去年11月,运河五号恢复通航古运河上唯一的水上游船项目,西起运河五号码头,东至东坡公园,全长7.5公里,游客既能体验夜游的乐趣,又能饱览大运河常州段的人文风光。运河五号执行董事赵洪波说,“经过10年蓄力,运河五号确立了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创意产业、常台合作四大主题,以及艺文展馆、创意工坊、运河记忆、美学手作、味蕾时光五大业态。”
邵志强见证了运河五号10年蜕变的点滴,他认为运河五号的先行先试,成为常州对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从无意识迈向有意识探索的一个里程碑。“这种探索让常州看到了重新调整组合城市文化空间的大好机遇——腾笼换鸟,让工业遗产转型为文化产业,成为展示文化风貌、融入市民生活的空间。”
国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在常州横兴弄诞生的协进浆纱厂。如今,在清潭路93号的国光1937科技文化创意园,还复制了一道当年协进浆纱厂的拱门,还原了当时的厂貌。
国光1937科技文化创意园则是另一个代表。这里最早可追溯到1937年诞生的协进浆纱厂。2011年,国光公司生产车间整体搬迁,但企业总部和研发大楼还保留在这里。“保护工业遗产,不搞大开发、大建设,是国光人坚守的底线。”常州常计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长荣告诉记者,在坚守保护的同时,国光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引进科技创新及文化类的小微企业,同时吸引一批艺术馆、酒吧、餐厅入驻。今年初,国光1937科技文化创意园被评为“常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多种选择:“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衍生出新样本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常州“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同样在其他工业遗产上上演。
280单缸柴油机——中国铁路大提速的动力源,诞生于1977年,由戚机厂自行研制。戚机厂利用280单缸柴油机,先后完成了280系列内燃机车柴油机的前期性能开发。正是280柴油机的研制成功,使公司开发出了以DF11型、DF8B型、DF11G型等内燃机车,担当了铁路六次大提速的主力牵引重任。
在生产没有停顿的情况下,留住工业遗产的文化根脉,不仅保护了厂区面貌,更延续了百年老厂的精神内核。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原名戚机厂)和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原名戚电厂)两家百年老厂就是其中的代表。2015年,戚机厂老设备陈列室正式开馆,为铭记常州在近代工业文明发展中创造的辉煌提供了一个有形载体。陈列室经常对外开放,至今已吸引2000多人次市民参观。戚电厂于2018年建成以“传承红色、实业报国、现代化求索”为特色的红色教育基地,把企业近百年的历史通过图片文字以及场景还原、雕塑、油画、声光电等多种形式加以展现。
2018年9月,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正式开园,标志着这一百年企业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和运河文化实现融合发展。
总部坐落在一个民国建筑群的百年老厂房中,以此延续常州纺织行业的百年印记——大明厂选择了“嵌入式总部经济”的传承保护利用模式。
大明厂的前身是筹建于1921年的利民纺织公司,2006年被全球最大的包芯纺织品供应商天虹纺织集团收购。2016年,天虹集团将全球营运中心从上海迁至常州。“常州高效便民的政府服务,便利畅通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对我们的销售前端非常有优势。”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行政经理晏辉说。2018年9月,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正式开园,标志着这一百年企业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和运河文化实现融合发展。
位于钟楼区的合成纤维厂、矿机厂,转型模式如出一辙——盘活闲置土地,在不改变厂区大格局的情况下,只对厂房外立面提升整修,改造园区道路和景观绿化,同时引入小微企业,让整个园区成为一个“大孵化器”,打造运河新经济样本。
以合成纤维厂为例,这家江苏最早生产“的确凉”的工厂如今转身为五星智造园,成为以文化传媒、影视动画等创意型企业为主,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科技型企业为辅,文创与智慧科技相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截至2018年,园区年产值达4亿元,年税收达千万元,解决就业人数1500多人次。
近20年实践:常州成为全国工业文明遗产群开展保护传承的先行者
近年来,戚机厂、戚电厂、大明厂等一批运河两岸的工厂被纳入到运河文化带发展计划,集聚成为工业文化遗产群,并相继开展保护利用。“这些工厂工业门类齐全,规模大中小齐全,代表着各个时期工业文明的先进生产力,在运河沿线诸多城市中,常州工业文化遗产群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规模,都是首屈一指的。”邵志强说。
运河五号的先试先行,标志着常州成为全国工业文明遗产群开展保护传承的先行者。据统计,运河五号自2009年7月开街至今,年均接待国内外各类考察学习团队200多批次,参观人数累计达420万人次。邵志强认为,常州通过近20年的自觉行动,形成了对工业遗产传承保护利用的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常州经验”:凡是记录常州工业历史发展的要素、符号,都尽量保留;保存下来的千方百计修缮好,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同时适时更新,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和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兴趣爱好相符合。
今年4月中旬,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来常州专题调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刘奇葆对常州将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做法给予肯定。
文字 常报全媒记者 周茜 刘懿 吴燕翎
图片 常报视觉设计中心记者 朱臻 夏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