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淮安涟水:土地“活”起来 口袋“鼓”起来 施洼再不“洼”

【连网】“分红啦,分红啦,请各位土地入股农户抓紧时间到村委会领钱!”日前,高音喇叭声在淮安市涟水县大东镇施洼村上空回荡,每个村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这样的场景从2015年开始,几乎每个季度都会在施洼村上演。

近年来,施洼村紧紧抓住富民增收这个“牛鼻子”,重点围绕土地流转和股份经营,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大棚种植、水生蔬菜种植、畜禽集中养殖等现代农业新型业态,集体经济迅速崛起,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带动脱贫50户,脱贫率52%。2018年,施洼村集体资产达20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土生万物地生金

在涟水县水八仙家庭农场,农场主严新华正和工人们一起在地里干活。“2016年8月从施洼村刘庄组、嵇庄组的农户手中流转土地330.54亩,每年每亩承包费850元,转包期限至2028年。土地承包后,共投资200余万元,建立了以种植销售‘水八鲜’为主的家庭农场。”严新华告诉记者,农场主要种植鸡头米、荸荠、茨菰、茭白、红菱等,所有农产品皆为有机无公害绿色食品。农场吸纳了周边村庄50多个劳动力就业,其中有近20个是低收入农户。

“施洼村地多人少,人均承包地2.2亩左右,按理说土地里的收益应当不错。可是,从2010年起由于市场因素,粮食价格下滑,农民收入减少,陆续出现了农民撂地抛荒现象,到2012年底撂地抛荒面积达900余亩。村两委一班人多次召集群众讨论,最后决定还是在土地上做文章,向土地要收入。”

施洼村原党总支书记孙中健说,经过说服动员,薛华等71户拿出了125亩承包地,采取土地入股、溢出面积归集体、保底分红的模式,成立双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建了103个标准蔬菜大棚,种植西瓜、青椒等10多个品种的蔬菜、水果,成为当时全市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巧借市场鸡生蛋

大棚建起来了,西瓜、青椒也种下去了,产品怎么卖?卖到哪里?这是摆到村两委案桌上的又一个难题。该村经过市场考察调研发现,涟水东门菜场年蔬菜批发量上万吨,容量很大。经讨论,大家一致决定与东门菜场的批发平台合作,把合作社生产的产品卖出去。合作社的销售渠道扩展到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淮安周边的大型城市。2018年,合作社常年用工100多人,工资性支出达1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

施洼村党总支书记苏术斌介绍,2018年8月,以村委会为主导,施洼村吸收社会资金40余万元,成立以服务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为主的涟水县大东镇施洼村家庭农场服务中心。中心拥有大型旋耕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40余台,20吨烘干设备一套,烘干仓储库房800平方米,成品粮库房900平方米,露天晒谷场3000平方米,通过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粮食烘干、土地深翻、机插秧、喷药等服务,当年获得收入52万元。

多彩农业早布局

为了做好做精土地“蛋糕”,2017年,施洼村通过股份合作新拓展370亩蔬菜大棚,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0亩;培植了以芡实、茭白等水生蔬菜种植为主的400亩规模的水八仙家庭农场;通过内引外联新组建年出栏500头肉牛的亚夫畜禽养殖合作社……施洼村多彩农业田园综合体的格局初步形成。

“去年,根据县委部署,我们实施了施洼整村推进项目,搬迁575户,新增土地面积906亩,为扩大高效农业规模打下基础。”苏术斌说,下一步,将以施洼彩色农业基地为基点,逐步在省道327两侧、古盐河边、南严组、干东组等地打造千亩绿色大棚蔬菜、千亩水生蔬菜、千亩彩色稻米、千亩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产业。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融媒体编辑 李昱

通讯员 肖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