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记者 庄婷婷 通讯员 尹军)东海省级“稀土掺杂材料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灌南李玉院士工作站,海州与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开展合作……去年以来,连云港市走出了科技创新高质发展之路,在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有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科技镇长团。
(海州区与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开展合作)
据了解,2012年,连云港市首次在赣榆区开展第五批科技镇长团试点,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个县区、板块派驻了科技镇长团,先后接收了8批、47个镇长团、326人次来连云港挂职。七年来,围绕“科技、人才”两个核心任务,高校、地方政府、人才、项目、产业等元素逐渐被科技镇长团成员们串联起来。
早上七点半,夏斌穿着胶靴,来到了赣榆佳信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育苗车间,查看褶牡蛎的繁育和养殖情况。“最近长得怎么样,天气炎热,多注意观察水质啊。”
夏斌是赣榆区第十一批科技镇长团团员,是青岛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家,目前在宋庄镇担任科技副镇长。他来到赣榆后,引进了鲁东大学杨建敏教授成功申报江苏省双创人才项目,并与连云港赣榆佳信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开展“大宗经济贝类褶牡蛎优质高产新品种(系)选育”。通过褶牡蛎的种质创新利用和育种平台开发,将培育出高产新品种并规模化应用,形成赣榆自己的品牌,同时拥有技术、成本、市场竞争等多方面优势。在不增加养殖规模的前提下,褶牡蛎新品种将提高产量30%以上。
(连云港开发区科技镇长大讲堂揭牌仪式)
县县通大院大所,镇镇有教授博士,是科技镇长团给地方发展带来的最直观变化。近日,在江苏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笔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采摘成熟的杏鲍菇,有条不紊地将摘好的杏鲍菇运往包装车间进行分装打包。
灌南县是全国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第一县,食用菌产业是地方特色产业。为促进食用菌产业的长远发展,灌南科技镇长团充分发挥人脉资源优势,多次赴吉林农业大学对接食用菌专家李玉院士(全国食用菌领域唯一院士),成功建立灌南历史上首个院士工作站———“李玉院士工作站”,并获批省级院士工作站。目前,该工作站正致力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创新品牌和创新人才,推动灌南食用菌产业跨越式发展。
(灌南县设立“李玉院士工作站”助推食用菌产业发展)
养殖场里来了科技专家,富民产业从小到大;工厂车间来了科技专家,一条生产线从无到有;县区来了科技专家,产业项目从少到多。
顾振中来自江苏师范大学,担任海州区副区长、科技镇长团团长刚满一年。围绕海州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今年1月份,他带领团员邀请澳大利亚叶林院士负责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及智能装备制造全球性基地项目团队来海州考察对接;5月底,又促成了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与海州区共同签署了校地合作和校企共建院士工作站备忘录。
“每一位科技镇长团成员背后,都联系着一门学科、一所学校、一个科研院所,他们成为地方企业步入高校院所的‘钥匙’,打通了高校成果和企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顾振中说。
截至目前,海州区科技镇长团利用所在高校资源,已促成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与海州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大学产业研究园、院士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等合作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校地校企的合作,促进了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了地方产业的高质发展。如今,海州经济开发区科技产业园中园的建设已取得初步进展,江苏师大产业园已落户四个成果转化项目。
(科技镇长团赴企业开展调研)
“乡村振兴、县域创新驱动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助力。科技镇长团团员是我们请来的专家,他们不仅带来了人才的集聚,项目的落地,也有力推动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极大地激发了地方创新发展活力。”连云港市委组织部副调研员、人才工作处处长齐庆磊说。
实现“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人才是关键。连云港正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