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记者 张晨晨 通讯员 李凤之 )昨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41岁的连云港籍作家徐则臣位列其间。是五位获奖作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与阿来并列为“茅奖”史上最年轻的得主。他也是继毕飞宇、苏童、格非之后,第四位斩获该奖项的江苏籍作家。其获奖作品为长篇小说《北上》。2018年出版,是他历时四年推出的长篇力作。
据悉,该作品讲述了公元1901年,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与主人公之一谢平遥开始了一段运河之旅。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这一路,既是他们的学术考察之旅,也是他们对知识分子的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同时,更是他们的寻根之旅。
徐则臣目前正在上海参加书展活动,空闲之余,他接受了笔者的电话采访:“我初中时住校,校门前是一条人工运河———石安运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氲,河水暖人。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两岸穿梭,一天看一点,聚沙成塔,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在1797公里的大运河上,淮安素有运河之都的美誉。不惟自隋以来,一千多年里漕运的衙门陆续设置此处。因为对运河淮安段的见识与理解,成就了徐则臣的运河之缘。二十年来,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成了他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背景。“我决意这一次倾囊而出,把大运河作为主角推到小说的前台来,就有了耗时四年的《北上》的写作。”
《北上》阔大开展,气韵沉雄,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用精妙的镶嵌结构、圆熟细致的叙述、针脚绵密的细节,贯穿起以京杭大运河为中心的一百年来数个家庭、不同人物的变与不变、选择与执守。个体性命运落脚于特定空间与时代,地方性历史向世界敞开了自身,凝结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
“在这二十年的创作道路中,运河始终是徐则臣作品序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背景。从早年的《运河书》到其代表作《耶路撒冷》,运河的影子从未缺席过。《北上》中,其看似处理的仍是熟悉的题材与主题,实则是在熟悉的运河水中,努力寻找着一片陌生的天地。”《北上》的责编陈玉成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谈及自己的感受。他说,这其中,有知识分子面对古老中国遭逢巨劫奇变的举目茫然,运河之子在漕运断流之前的隐忧与敏感,中西文明碰撞之时国人寻找精神原乡与到世界去的矛盾与撕裂……”
“实际上,运河只是故事的背景,里面很多事很多人,其实都是家乡的人和事。未必是具体的人和事,但是正如鲁迅所言:写一个人,正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徐则臣接受笔者采访时坦言。“这么多年,写过很多有关家乡连云港的文章,《水晶》《祖父》等,甚至还在《苍梧晚报》上开过专栏,大多关涉家乡的风物、景致,人和事。”
7月31日,徐则臣回了趟老家东海县,出席“徐则臣工作室”揭牌仪式。“我每年都会回故乡几次,我祖父、父母还在那里生活。这里的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徐则臣感慨道:“对一个作家来说,不管你写什么,故乡都是你的原点,它可以让你顺顺当当地走出去,它也能一声不吭地让你回来。我更愿意作为‘桥梁’,把世界优秀的文学引进到家乡开展文化交流,为家乡的文学事业尽一份力量。无论走多远,我的身后都有故乡在。”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昨日在北京揭晓,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5部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