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徐黎一 张峥瑜
虽然距离改则已是近万公里,可结束三年援藏工作的段玉平心里却还牵挂着那里。“这三年关心援助过改则县的朋友,趁着这段时间休假,我都要逐个上门拜访感谢的。”在他的包里还有不少封从改则带回来的感谢信。
为改则尽量多做点什么,早就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三年援藏,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在海拔4700多米的祖国边疆叙写着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支边人的责任和热情;三年援藏,他发起10省区158名爱心人士捐款,点对点结对帮扶贫困学生408人次;三年来,他积涓涓细流,化为产业扶贫、智力脱贫的强大力量,把脱贫攻坚的担当和作为留在了羌塘改则,这一切的一切又怎是说断就能断,说了就能了的呢。
于段玉平而言:三年改则行,一生援藏情。
援藏 他万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初次“见面”,改则就给了段玉平一个“下马威”。平均海拔4700多米,一年中有200多天刮七级以上大风,过了九月就入冬,冬季长达8个月,干旱少雨,全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空气含氧量仅有内地的60%……恶劣的环境,让一贯雷厉风行的段玉平一下子“佛系”起来。因为缺氧,连大声说话都使不上劲儿。但身体的不适,丝毫没有动摇段玉平援藏的决心。
三年前,当看到援藏干部选派通知后,段玉平第一时间向组织提交了报名申请。2016年7月,时任中国移动江苏公司连云港分公司副总经理的段玉平奔赴西藏,担任阿里地区行署副秘书长,改则县委常委、副县长。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中,令段玉平印象最深刻的一条。
他深知,自己有机会在祖国最需要共产党员奉献的地方工作,这是一种特殊的待遇和历练。
因此,在改则的每一天,他丝毫不敢懈怠。
2017年5月17日,段玉平陪同广东的一家光伏发电企业到改则县唯一的供电源———洞措乡水电站考察。经过一处山坳时,大雪封路,怕车滑到沟里,乡长贡觉跑到前面去探路。“那一次,从县城到水电站总共117公里的路,开车硬是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段玉平说,这片13.56万平方公里的贫瘠高原,一眼望去灰蒙蒙的,再加上冬季长达8个多月,车难开、路难走是常态,但为了更加了解改则,找到帮助那里的办法,下乡调研也成了段玉平在改则的常态。
先遣乡等五个乡至今都没有通电,乡政府每天靠柴油发电机发电几个小时,来正常办公,收发文件,保证政令畅通;小学也没有电,食堂里的碗筷消毒柜形同虚设,存在严重的卫生隐患。
调研中,段玉平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后,疼在心里,急得上火。自己率先捐了5000元,在朋友圈里号召亲朋好友筹款,第二天就募集到资金1.8万元……6天后,他就把一台崭新的柴油发电机和几大桶柴油送到先遣乡小学。捐赠仪式上,当发电机调测成功,机器轰鸣,传来食堂大师傅的大喊声“来电了!来电了!”在场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那一刻,我感觉从未有过的激动,发言时哽咽得话都说不连贯了。”段玉平没有停歇,接下来两个月,他又陆续为其他四个未通电的小学配备了柴油发电机。
扶贫 他将根深深扎在改则
身体稍微适应后,段玉平便开始到基层调研,熟悉社情民情,积极投入工作。很快,他就发现大家很少吃蔬菜,原来改则县的蔬菜都是从内地经拉萨转运几千公里运来的,每到冬季大雪封山,车辆有时半个月都进不来,干部群众只能吃耐储存的土豆、洋葱等根茎类蔬菜,绿叶菜成了奢望。
于是,他们援藏工作队向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申请1785万元投资建设蔬菜大棚。
2017年底,总投资达5000万元的改则县生态产业园(蔬菜大棚)开工了。目前,一期工程9个大棚已经建成投产。“由于全是沙土,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把地挖了2米多深,从800多公里外的日喀则运来熟土,加上当地河沟里的泥沙、牧民家羊圈里的羊粪,混合在一起,初步构成了适合蔬菜种植的土壤。”县里又邀请新疆的技术人员过来做指导,招募贫困户来就业。从2018年已经开始量产青菜、萝卜、青椒、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当地干部群众不仅吃上了新鲜的蔬菜,而且有的蔬菜价格下降了20%。2019年,他们又向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申请追加投资1015万,参与蔬菜大棚二期工程的建设。全部46个蔬菜大棚建成后,将满足全县30%左右的蔬菜需求。
三年来,中国移动为改则县无偿捐赠援助资金近7000万元。作为中国移动派出的援藏扶贫干部,如何用好这笔钱,成了段玉平考虑的头等大事。段玉平多次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讨论研究,确定了蔬菜大棚、糌粑加工厂、安居工程、冬季牧草购置等14个项目。“圆梦新居”社区建成后,199名贫困户从海拔4800米以上迁到社区。“康乐新居”投入使用后,上千牧民搬进了新居。糌粑加工厂成立后,不仅帮助县里群众吃上了新鲜价廉的主食,还解决了十几个贫困户就业。
干事 他秉持久久为功的信念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关键。
改则县是纯牧业县,出于生态保护要求,地下丰富的金、铜、锂等矿产资源不能开发。刚到改则县的时候,段玉平每天都在琢磨,改则县产业经济发展出路到底在哪里?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段玉平决定从自己分管的工作入手,将眼光瞄准了旅游业。
借鉴内地发展旅游产业的先进经验,段玉平在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帮助成立了改则县旅游开发公司,尝试对县里的旅游资源、产品进行市场化开发。得知牧民利用高原上的珍贵草药,手工做成藏香,药用价值很高,他便组织集中收购乡里手工作坊中的藏香,注册商标后销售,打造“麻米藏香”品牌,仅此一项一年销售额就有10万余元。
在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段玉平明白有了文化品牌和销售渠道,改则致富会更有希望。2016年底年休假期间,段玉平拜访连云港市慈善总会,自己带头捐款并推动成立了“连云港市慈善总会中国移动援藏基金”,助力改则经济发展。2018年,段玉平用募集的19.37万元,在改则县成立了“特色产品商店”,集中展销当地羊毛加工制成的羊毛衫、围巾以及藏香等土特产品,让来这里的游客能够购买到当地特色商品。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改则旅游产业盈利超100多万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段玉平时刻要求自己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耐心和胸怀,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毅力和坚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深信,一个地方或者一个集体,哪怕底子再薄,只要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就能干出成效。
在段玉平看来,苦熬,不如苦干;苦干,不如实干。
改则要发展旅游,资源的挖掘不可或缺,这件事可没少让段玉平跑腿。在一次调研中,他来到了离县城170公里外的先遣连革命遗址,得知了一段英雄历史。1950年8月1日,由136名官兵组成的“进藏先遣连”从新疆于田县普鲁村出发,翻越巍巍昆仑山,到达今天改则县先遣乡原所在地“扎麻芒堡”,将五星红旗插上藏北高原,和平解放阿里。由于高原反应、补给中断、缺医少药,先后有63名战士壮烈牺牲,原西北军区授予该连“进藏英雄先遣连”荣誉称号,并给全连136名官兵每人记大功一次。
了解到这段光荣的历史后,段玉平先后奔赴新疆军区、南疆军区、阿里军分区,收集“进藏英雄先遣连”的史料,到新疆喀什采访健在老战士王兴才,争取南疆军区宣传处专项补助50万元,推动建设改则县“先遣连革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