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张晨晨 王婧
“和城里孩子不同,村里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暑期兴趣班,上周我们联系到市文化馆,就立刻安排了这次‘海莲籽’艺术夏令营,孩子们太高兴了,感谢这些可爱的文化志愿者们。”连云港赣榆区班庄镇前闫村驻村书记刘乐接受采访时说。
近日, 连云港市“海莲籽”文化志愿者们来到赣榆区班庄镇,为前闫村的留守儿童开展艺术夏令营活动。活动现场,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带来了趣味绘画、歌曲弹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得孩子们或哈哈大笑,或连连点头。
一直以来,艺术在未成年人成长中,具有其他教育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因为地域经济发展局限,乡村的未成年人艺术教育培训一直都很薄弱。这时候,文化志愿者们便充当起了独特的角色———依托“文化扶贫”的理念思路,社会各界的相关部门和单位都组织了丰富而有效的项目内容。连云港市文广旅局“海莲籽”艺术成长项目在此方面的做法可圈可点,也引发了思考。
艺术成长公益活动开展如火如荼
众所周知,艺术活动是未成年人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对于未成年人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让艺术教育具有更多的平等性和可及性,就成为当务之急。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而在科技化、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中,传统艺术文化的真正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关注与重视,还需要从未成年人起,去了解、认识、学习、掌握。不管你是谁,来自哪里,都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连云港市文广新局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坦言。
基于此理念,连云港市在组织相关志愿者服务项目时做出了努力。“海莲籽” 连云港未成年人艺术成长营地是连云港市文广旅局组织实施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常年以“海莲籽营地”为载体,组织文化志愿者,为“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艺术普及和辅导等多种文化关怀服务。“我们不仅有专业文化干部和社会文艺骨干,还吸纳了艺术培训机构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在内的各界力量,共同助力‘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之路,积极营造让孩子拥有同等的艺术园地。”该服务项目负责人介绍道。
“我们试着把艺术教育从城市带到乡村,让扶贫帮困从物质生活的扶助往前更进一步,即在提供相应的物质帮扶条件下,适当地加入艺术扶助,提升乡村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和基本素质,增强活动的公益性和社会意义。”据介绍,作为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海莲籽”未成年人艺术成长项目服务对象是连云港市范围的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低收入家庭子女,通过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孩子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这些活动载体丰富,常开展课外活动和比赛项目来提升乡村未成年人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各项潜能。“一些常规活动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社会、学校、家长和广大农村未成年人也普遍认同。”相关负责人坦言。截至今年7月底,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乡镇街道、厂矿企业、学校推荐等方式,已登记注册“小海莲籽”3895名。
破解文化服务资源城乡不均困境
“文艺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才会有蓬勃生命力,尤其是对文艺志愿者来说,要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唯有坚持面向基层,聚民心、接地气,努力提升文艺志愿者服务水平,才能把文艺志愿服务送到基层群众心坎上。”近年来,连云港市相关部门和文艺界有针对性地开展未成年人艺术教育系列志愿服务,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风格迥异的艺术特色,赢得广大基层乡村未成年人的欢迎。
然而,连云港市文化志愿服务也经历过初期探索。“当时,因为人力资源不足、体制机制不灵活,观念理念的偏颇,在沟通渠道、资源整合、城乡配置等方面走过弯路。”为了有效解决文化服务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均的问题,有关部门作出过不少努力。2014年,连云港市文广旅局启动“海莲籽”未成年人艺术成长项目,将“营地”项目、“关怀”项目、“志愿团”项目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建立了“海莲籽关怀联盟”,进一步充实了志愿者队伍,提升了文化志愿服务内涵,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此后,我市的农村各地纷纷出现这些志愿者的身影。
“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黑白,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期待,爱放在手心跟我来……”在“海莲籽”文化志愿者的精心编排下,海州区新坝镇大井小学部分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用舞蹈与合唱《最好的未来》献给全校师生。这是连云港市“海莲籽”连云港未成年人艺术成长营地第二期活动现场发生的感人一幕。
作为市级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项目,为了让乡村未成年人受到更多方面的艺术滋养,“海莲籽”未成年人艺术成长项目,除了强化志愿者服务效能,还明确服务内容,围绕“享受一堂高质量的艺术课、参与一项文化创意活动、观看一场文艺展演、登上一次舞台或作品参展、参加一次生活营或成长论坛、拥有一项艺术成长记录”等“六个一”活动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艺术教育遍及乡村,团队组织上更是形成多条支线———连云港市文化馆组织策划的“海莲籽农田音乐班”,自2015年在各县区24个行政村同时开营以来,以业务干部、群众文艺骨干为主力的文化志愿者组成6支团队,将精心准备的“音乐大餐”带给乡间的孩子们。此外,由文化志愿者组成的10支小分队,每个月定期到李埝、石梁河、黑林等边远乡镇,为未成年人送去“欢乐派”“农田音乐班”等系列主题营活动,扩大了覆盖面。
让乡村未成年人接受艺术启迪
“广泛开展农村未成年人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而合格的文化志愿者,是推动这项公益事业的重中之重。”业内人士指出,为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水平,需要有针对性地从群众实际文化需求方向入手,引入专业型、高层次的文化志愿服务人才。在招募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同时,还要按照职业、特长和业务能力对专业文化志愿者进行评定,引导他们提升艺术水平、思想境界、服务意识。
为此,连云港市积极组建志愿服务队伍,让文化骨干在实践中根据自身需求参加不同专业的培训。据悉,连云港市文广旅局常年面向社会,招募热爱公益事业,自觉践行服务精神,有爱心、责任心以及具备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和文艺特长的人员担任“海莲籽”文化服务项目的志愿者。而目前“海莲籽”文化志愿团队有来自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少儿图书馆和文博所等文旅系统的专业人员160余人,来自社会各界的文化、文艺、文博爱好者1300余人。
连云港市音协副主席、市文化馆声乐教授刘春年,就是这样一位资深的文化志愿者,他多次参与其中,走到乡村原野,为“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带去了专业音乐的洗礼。而诸多乡镇学校的负责人、老师也对此大加赞赏。新坝镇大井小学副校长刘波接受采访时坦言:“相对来说,乡镇学校的老师在艺术专业这块要薄弱一点,而孩子们能够接触到正规的专家指导,对以后的成长肯定会有更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积极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网络化,使之成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文化惠民相结合,利用资源优势,延伸文化服务,才能最大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业内人士指出,正是这种体制机制的夯实,2014年至今,“海莲籽”未成年人艺术成长项目已开展活动近千余场,足迹遍布90个乡镇街道、75个企业学校,惠及需要关爱的儿童10万多人次。2017年、2018年还分别荣获连云港市“优秀志愿者服务项目”以及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