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在灌西盐场看新盐工“秋扒盐”

【连网】□ 李耀华 王宏

昨日,港城凉意浓郁。各地农民在田头忙着秋收秋种,而黄海滩头的盐田也呈现出别样的丰收景象。笔者来到灌西盐场附近,但见近海波浪翻滚,高高的盐堆在盐田间恰如小小的雪山,新一代盐工已成为盐场的亮点,明净的盐池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将“秋扒盐”的劳动场面和远近风景全部收入“镜中”。

背靠东陬山,紧依灌河口,大海近在咫尺,但灌西盐场晒制的却不是你想象中的海盐,而是通过专用管道从淮安送过来的矿井卤水。相似的传统制盐工艺,不一样的劳动场面。留心看一下就会发现,盐池内仅一人开着机器在“扒盐”,已不是笔者此前在徐圩工区和猴嘴工区看到的“人海战术”。

“是的,你没听错,这是外来的矿井卤水,不是海水制盐。”盐工尹大姐在泵房按动了电钮,而后笑着说道,“我们已经快10年不用海水晒盐了,别看大海离我们那么近。”

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咸腥,多种海鸟在盐池间盘旋,邻近旋转的风电叶片提示着海风的猛烈,但盐池内的扒盐工却不慌不忙。机器貌似在盐池水面浮动,机器下面的装置一直“扒盐”,水下的结晶盐颗粒随即被抽至管道内,置身池堰的管道附近,通过机械加压的盐粒运动沙沙作响。靠近路边盐堆的工人则手持工具,接应不断送来的成品盐,小小雪山般的盐堆看起来越来越壮观。

“跟以往海水制盐不一样,以前秋扒盐每组要二三十个人,我们现在最少两个人就可以完成所有扒盐工序。”垺南一组班长姜如堂说,“我们这个班组有10个人,工作效率比过去提高了很多。矿井卤水浓度相对稳定,制盐工艺跟以前海水制盐差不多,但因新技术的使用,扒盐流程比过去进步了很多。”

盐场风很大,成品盐的封存也很重要。班组小休息室近前就是大堆的成品盐,有几名工人正忙于对盐堆进行整体覆盖。当厚重的黑色遮盖物挡住了最后一点裸露的盐粒,当工人用绳索和重物压住了所有的遮盖物,这些成品盐就暂时被封存,只等未来买家上门来取用了。“这个盐堆90米长、23米宽、4米高,总重约有1.5万吨,我们这个班组的成绩还不止这些呢。” 姜如堂说,“再过10来天秋扒盐就结束了,总算能松口气了。”

“一年中分春扒和秋扒两次扒盐,每次扒盐都会持续一个多月。以前啊,扒盐这活儿,没有体力,真的干不了。”“以前几十个人一组,分时段引海水入池、推卤,忙忙碌碌应对各种天气,复杂的制盐让人晕头转向。扒盐时,穿着靴子的脚深入盐池,大家你推我拉很辛苦。”谈起制盐收盐,大家七嘴八舌,“现在的矿井卤水制盐省去了不少力,且全部改用机械收盐,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也缩短了收盐周期。”

笔者发现,邻近现代化工厂林立,明净的盐田在这一区域毫无违和感。

“现在的矿井卤水成分稳定,制盐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大大减少,加上现代化工艺的革新,质量和产量都没得说。灌西盐场分垺南和新河两个工区,总计31个制盐班组,今年成品盐年产量预计超过40万吨。”市工业投资集团灌西投资公司办公室主任说,“今年不少化工企业正处在整改期,作为化工原料的成品盐销售自然也受到影响,但销量总体还算比较稳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