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张晨晨
走进李贵华的工作室,便可看见他案头诸多杂志报纸———《人民陆军报》《曲艺》《歌曲》《军营文化》等,堆成了一个“小山堆”。这些报纸杂志里,发表了他诸多的文艺作品,诗歌、曲艺、戏剧等。
1969年12月,李贵华从连云港入伍,后在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任编剧,长期从事文艺创作,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文艺会演中获奖。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解放军陆军大校,正师职退休干部。
40年后回到家乡连云港,为宣传家乡,李贵华参加了连云港市老干部艺术团、战友艺术团等,并担仼艺术总监,发挥了自己的余热,也让自己的文艺创作之路越走越宽。
海防生涯勾起他的“创作热情”
“载我海上训练的舢舨,多像母亲育我的摇篮;虽说它们都有颠簸的性格,待我却是两种不同的情感。摇篮怕我着凉———爱用纱巾蒙面;舢舨却嫌我太娇,专向风刀雨箭……”在李贵华的作品集《阴错阳差》里,收录的第一个作品,就是这首《舢舨———摇篮》。别看这首诗歌字里行间透着浪漫主义,实际却反映了不少他年少时的艰苦经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李贵华在一支海防守备部队服役。防区内有若干个离大陆距离远近不同、面积大小不一的海岛,和绵延数百公里的海岸线。连队星罗棋布地分别驻守在海岛和海岸上。这样的地域条件,说浪漫:海,看不完;帆,也数不完,但剩下的,就是“枯燥无味”。配备收音机和电视机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了。因此,那时的部队领导格外重视基层连队的文化生活,想方设法地调剂指战员们的精神生活。组织战士演出队到基层演出服务,便是一项部队基层普遍的举措。
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下,李贵华是部队演出队员中的佼佼者。那时,还没有“星”的说法,但在部队,他确实是一颗星,一颗闪耀在指战员心中的星。只要他一登上舞台,无论是广场还是礼堂,无论是部队的训练场还是连队的哨位、饭堂,观众顿时兴奋起来。他用自己的创造,给指战员们带来欢乐,消解着他们常年的寂寞孤苦。
据他的老领导、老战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原政治委员、社长、副编审程步涛回忆:“说不上他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忽然有一天,他把自己创作的文艺作品放在了大家面前,而且很快通过并进行排练。再往后,便是演出,便是观众的喝彩,便是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便是奉调到军、军区、北京参加调演和会演,受邀到兄弟部队演出。”而就是凭借着优异的文艺才华和军事素养,李贵华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一次、荣立三等功五次。
“军人的使命感”令他笔耕不辍
在李贵华看来,写作是一种与生命相伴的精神生活。而在经过各个岗位和各个层面的历练,李贵华的创作生涯在一段时期迎来爆发。“作为军人出身,我本人在创作过程中,会有一种自发的使命感、责任感在里面。这让我一直坚持笔耕不辍。”
李贵华笑称自己是“杂家”,而翻开他的作品集《阴错阳差》,会发现,这里收录了他上世纪90年代以前所创作和发表的各体裁作品。无论是抒写情怀的诗歌———《航道从哨位前经过》《祖国和人民信任我》《唱给爸爸的歌》;还是鲜活展现部队生活、讲究言传身教的曲艺———《阴错阳差》《师长让车》《领灯泡》等,均烙上了浓浓的军旅底色。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品能够让群众喜闻乐见,我们创作者就算没白费脑细胞。”而李贵华的创作,又能时刻寓教于乐,给予部门指战员们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带去更多有意义的学习。他讲述了一件创作故事———23岁时,李贵华在师修理所当政治指导员,使命感的驱使,令他积极地开展政治课。可后来他发现,为战士们单纯地讲政治课,教化意味很重,很枯燥,战士们接受度很差。“怎么当好指导员,上好政治课,我就琢磨。后来,我就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及搜集的资料,写成了一则相声《政治课》,既幽默又鲜活,战士们很爱看,在南京军区文艺会演中,获得一等奖。后来又获得全国二等奖。”
如今,虽然退休了,但李贵华仍笔耕不辍,最近,他正在创作一部6万多字、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的剧本《战王之谜》。这部他酝酿了六七年时间的剧本,目前已经通过了国家电影局的审查通过,并且已经被电影《决胜时刻》导演宁海强看中,正在由他和北京一家电影公司运作。谈及创作这个剧本的初衷,李贵华不无坦言:“主要想通过这个本子,来探讨人民战争的历史必然,也带着我作为一名军人对历史的思考。”
愿用笔触去记录时代
真正的作品,除了需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对一个时代的认知外,其历史的印记绝非紧紧是外在标记的装扮和记载,更重要的是把准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步伐,要记录一个时代人的喜怒哀乐,展现这个时代人的良知和思考。这点,在李贵华的作品中是充分体现了的,也是他获得群众喜爱的根本理念所在。
为弘扬开山岛夫妻哨的爱国奉献精神,去年以来,连云港市老干部艺术团立即响应,以时代楷模王继才先进事迹自编、自导、自演了多个文艺节目,艺术表现形式有歌曲、舞蹈、音诗画、山东快书等,而这其中不少作品,都是李贵华主笔创作。
这其中,以山东快书《过关》最为能引起群众共鸣,这部作品此后还获得了在国家省市平台演出的机会,并获得多个奖项。据悉,这个作品由李贵华编剧、“军中笑星”邓合义表演,节目根据时代楷模王继才英雄事迹改编,艺术性再现了王继才坚定理想信念、严拒金钱美色诱惑、坚守开山岛的真实故事。演出现场,邓合义的表演老辣到位、极具感染力,充分体现出了新时代老干部饱满的精神风貌和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而邓合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我的表演能获得如此好评,也得益于李贵华老师老辣的创作基础和鲜活生动的故事塑造能力,更是在于他对王继才同志的事迹有着独到的解读和展现思维。
如今,李贵华仍徜徉于他的文艺天地,也自然而然收获着周围读者和受众的喜爱。正如此前程步涛感慨的那样:“时隔这么多年,再看他当年的作品,竟如一坛窖封的老酒,无论是那些短诗,还是曲艺作品,并没有重新作什么修订。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浓郁的部队生活气息,是真挚的思想情感和旺盛的青春活力。”
图为李贵华及其发表了作品的杂志书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