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解密档案▏战地护士张广翠: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

【连网】□ 张晨晨  刘青

“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豫剧《花木兰》的这段唱词因体现女子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战斗的精神而被广泛传唱。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也有无数这样的巾帼英雄,她们满怀热血和激情,不计个人生死得失,年纪轻轻便投奔革命队伍。近日,笔者走访了连云港灌南县唯一健在的渡江战役女英雄张广翠,回忆起那段历史,老人常常情不自禁热泪盈眶。“打仗是很残酷的,子弹‘嗖嗖’地从眼前飞过,看着士兵一个个倒下去。”

抗战入部队

张广翠老人家住田楼镇七圩村,地处新沂河南边。解放前,这里芦苇丛生,虫蛇遍地,人烟稀少,是豺狼匪盗藏身之地,曾被称为“黑柴塘”。一直到现在这里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左拐右弯一直走到东七圩的尽头,多次打听,才在一条小土路的弯里找到老人所在地。但说起老人的身份,却无人知晓,庄邻们只认为这是一位极普通的瘦小的农村老太太。

几经波折,我们终于见到床榻上的张广翠,老人蜡黄的脸上布满沟沟坎坎,圆点和块状老年斑写满沧桑;口中发出短而带鸣的呼吸,矮小的身躯缩在床的一角。看来身体极度的虚弱,但一双老眼深邃而有神。可想而知,老人当年是非常精干的人。

TIM截图20191104110931

(有关部门前往慰问张广翠老人)

老人身份证出生日期是1931年2月18日,实际现已九十高龄。我们落座后与老人拉起了家常。她的只言片语,渐渐勾勒出当年一幅又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

回忆起70多年前的经历,老人心情异常沉重。1931年,张广翠出生于灌南县田楼镇浦二庄村。家里贫困,哥哥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当兵了。11岁时,父母相继因病去世,她成为孤儿;14岁参军当护士,先后经历渡江战役等大战;21岁复员回乡务农。“13岁,我一边要饭一边找哥哥,杨培根好心收留我做佣人。”老人回忆,1946年春天,苏南军区直属战地医院的同志(工作队)因工作需要住在杨培根家。女队员白梅觉得张广翠特别能干又肯吃苦,便跟队长反映,想让她加入部队医疗队当护士,张广翠非常愿意。

1946年9月25日,张广翠随工作队来到了滨海人民医院,穿上了医院发的蓝色的医疗服,在医院学习伤员包扎技术。从此她就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战地医生,归属于苏南军区直属医院三队二十室。

渡江上战场

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打响了。张广翠随部队连夜赶到长江北岸渡江口六圩港,准备渡江。深夜,渡江开始了。对岸敌人的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在渡船的旁边,眼看着有不少渡船中弹而船翻人亡,许多战士被弹片炸伤。她一边为负伤的战友包扎,一边手把着船沿迎浪前进。

船到南岸,战士们冒着弹雨往前冲,她紧跟在后面,慌乱中跑掉了一只鞋子,就赤着脚摸黑往前走。“到处都是伤员,不少伤员因疼痛难忍,发出的呻吟令人揪心。”张广翠说,为了更及时抢救伤员,她从背着的小包里拿出绷带为战友们包扎。只有一米五身高的她竟然能背起战友送到担架上。“当时战争非常残酷,战场上许多战士的衣服都被炸弹炸烂,身上满是血渍。”张广翠声音颤抖地说,“当时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当时我感到脚下一滑,像踩到什么特殊的东西。我低头一看,原来一名战士的肚子被弹片划破,肠子流到体外,疼得‘哇哇’直叫。我立刻跪下,小心地将这位战友的肠子复位,包扎,将他交给后面的担架队。70多年过去了,我始终忘不了这一幕。后来听说这位战友竟然保住了生命。”

“粮食没有了,我们忍饥挨饿,几天没吃一点东西。”张广翠说,即使这样,大家一点也不觉得饿,始终没气馁,一直坚守在前线。在另一场战役中,她护理几个伤员没有来得及撤走,就躲在一个黑暗的墙角里。这时夺路逃跑的敌人落荒奔过来,向周围和暗处开枪扫射,她机智地组织伤员趴在地上,所幸他们都没有中弹。她也因成功保护几名战士的生命而获得三等功一次。

复员回家乡

1952年9月25日,张广翠复员回乡。先在陈家港酱菜场工作,后又转到陈家港南边头罾工作。由于当时国家困难,她又响应号召回乡务农。

TIM截图20191104111000

(张广翠老人的复员证)

张广翠被安排在田楼镇七圩大队第二生产队,后来经人介绍同本村也是退伍军人周银龙结婚。他们一同在生产队里劳动,共生育了四女一子。周老汉还发扬军人的本色,当起生产队长。他们一直默默地耕耘着,从没享受过什么特殊的待遇,每月只拿3元钱的津贴过了许多年。直到十八大以后国家对复员和退伍军人落实政策才每月拿一千多元的生活费。

周银龙由于积劳成疾已于1978年去世。老人的子女也都是农民,也都上了年纪,身体也不大好。最小的女儿也六十多岁了,大女儿已经离世。

“您经历了枪林弹雨为国家贡献了青春,一直也没多少待遇,还感到幸福吗?”当笔者问及这个问题,老人笑着说:“幸福啊!我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不愁吃不愁穿,国家每个月还给我发钱。现在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无比幸福,我知足了。感谢共产党,感谢新中国!”

有一种精神即使平凡如泥土,但她能穿越历史云烟,日久弥新。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并非无根无源就能延续至今,而是历朝历代无数中华儿女、无数无名英雄在舍生忘死无私奉献支撑着华夏的宏伟根基,诚如是,我们的祖国才生生不息,蒸蒸日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