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记者 侍 敏 通讯员 陈小燕) 走进连云港老海州悠长而狭窄的二营巷,没走几步,就能看到陈茂阳的店铺“陈银匠”。铺子位置有点偏,不过陈茂阳说无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以前自己在白虎山园林村陈庄队的农村老家“办公”,不是也有很多老顾客寻了过来嘛。今年已经58岁的银匠陈茂阳,在这个日渐没落的行业坚守了整整33年。坚守的原因,则是源于对这份古老的手工艺的喜爱。
陈茂阳的岳父就是一位老银匠,1987年那年,跟着老岳父学了一年手艺后,他的银匠铺子就“开张”了。“说是铺子,其实根本没有店面,就在自己家里,给周边的居民打些银镯、银锁、银项圈什么的。”陈茂阳说,以前匠人是不需要铺面的,只要手艺好,价格公道,自然会有人找上门。在机械化还不发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手艺人的收入也相当可观。“当时一天能做两对银手镯,一对手工费10元钱,一个月下来,少说也有二三百元的收入。”说到银匠铺在当年的辉煌,陈茂阳至今还记忆犹新,“那个时候,一名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00元呢。”陈茂阳就是凭着越来越精湛的手艺和公道的价格,吸引了很多喜欢银饰的顾客。他自豪地说,那时,除了老海州人会找他打银饰,就连灌云县和连云区的人都会慕名前来。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黄金、铂金、K金、钻石等贵金属饰品不断推陈出新,机械化的制作也让这些饰品更加漂亮精致,传统手工打造的银饰越来越没有市场。
“生意越来越清淡了,有时好几天都没有一个顾客。”陈茂阳说,“很多银匠都不干了!”年近50岁的居民周新刚也感慨地说,“如今,整个海州的银匠都找不到几个了。”不过他认为,虽然银匠铺越来越少了,很多匠人也都改行换业,但大家还是希望这个古老而传统的行业不要被湮没在新时代的潮流中。
这也是陈茂阳坚守银匠铺33年的原因之一吧。他的坚守,更是源于对这门古老的手工艺的喜爱。每天,拿着顾客送来的银元、银条等原材料,坐在工作台前开始捶打开片、印花、拉丝、抛光、焊接……有时为了赶制作品,甚至会熬到凌晨两三点。然而看着手中日渐成形的银饰,再想到这些银饰将戴在孩子们的身上,陪伴他们健康成长,陈茂阳的心里就会涌出许多莫名的喜悦和成就感。
如今,他也试着进些工厂货放在铺子里销售,但这么多年来,无论市场如何低迷,生活如何困顿,都没有让他放下手中的羊角锤,那些经过自己精心打磨的独一无二的银饰依旧是他的“心头好”,而每一次捶打,也都是陈茂阳对这门古老而传统的手工艺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