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张晨晨
近年来,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生态的日益强势,促进了文化及艺术的多元性发展,传统戏剧事业慢慢落入低谷,县区剧团也在“体制机制老旧僵化、编创人员老龄化、青年人才断档、受众不断流失”等各类窘境中艰难探索。作为县级剧团,东海县吕剧事业近些年虽然也存在着编创及行业断档现象,但为求生存,也在不断寻求转型发展,创作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送戏下乡,大造声势,取得一些显著成效。
从全国发展形势上看,县级剧团不会消亡,经济越发展,文化生存的空间越大,县级剧团在基层传播先进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同时,只有适应改革才能在荆棘中探寻出一条发展壮大之路。
激活体制,促进生产力提升和人才驱动
“振兴传统戏曲戏剧,社会机制也有待改进。”我市相关单位负责文艺工作的业内人士分析。在有些国家,戏剧依靠国家支持,比如“免税”政策,而部分票房收入则用于支持慈善机构。而在国内,戏剧主要走市场化路线。这也是传统艺术遇到瓶颈的一个原因。此前,东海吕剧团曾与企业联姻,但时间很短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剧团发展提供了资金扶持,但同时也造成了过度依赖,企业的盈亏与剧团发展直接关联,不利于可持续性稳定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县区戏曲团体的发展,建议进一步建立完善政府采购机制,根据当地群众实际需求,从“政府端菜”到“市场点单”,将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组织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进公园,实行低票价和公益性惠民演出。通过地方戏曲进基层大型巡演活动的开展,推进基层群众对戏曲的普遍认知,以需求激励剧团生产力发展。
或者通过文化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将其托管于更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演艺机构,纳入其管理及运营体系;整合演艺资源、强化人才建设,在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上下功夫,实现作品驱动、人才驱动,从而不断开拓演艺市场。比如东海吕剧团就在2012年加盟江苏演艺集团,它依托江苏省演艺集团在人才、资源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不断成长壮大,持续促进了地方文化向纵深发展。
坚持创编以人民为中心的戏剧,打出品牌效应
1996年初,吕剧《红丝带》在当年度青年戏曲节上公演,该剧取材于东海县西北山村,作者为此曾三下山乡,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六易其稿,终于写出了这台改革大潮冲击下悲欢离合的庄户戏。《红丝带》第一次公演就引起了轰动效应,连演七场爆满,各个乡镇争相邀请剧团演出。著名戏剧导演刘静杰感慨地说,好多年没看过这样的好戏了。
“创作是第一生产力,文艺精品既可以是文化事业,也可以是文化产业。”业内人士称,下一步,我市将不断加强对优秀作品创作生产的规划指导,从抓剧本入手,注重作品的原创性,采用组织创作、委约创作、招标征集、购买版权等方式,集中力量创作一批重点作品。同时,探索建立起文学、影视、动漫、戏剧的联动生产机制,推动优秀作品多元呈现形式的有效转化。
为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此前,我市成立了连云港剧本中心,已面向全国征集电影、电视剧、广播剧、戏剧等剧本,同时还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艺术性和思想性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优秀剧本重点扶持,县区戏曲团体可积极与之合作,在内容生产和作品输出上实现协同配合。
依托创新思维,培育扩大本土戏剧爱好者
“众所周知,戏曲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少数专业传承者,更重要的是培养大量热心支持的观众、听众和参与者,即要培养为数众多的戏曲文化爱好者。”东海吕剧团相关负责人分析,要重新获得认可,还得不断依托创新思维,编创符合时代特征和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好作品,从而培育扩大本土戏剧爱好者。
譬如说,今后做好现实题材规划,以连云港历史文化为主题,做好地域题材规划;以重要历史节点为契机,做好重大题材规划;以百姓生活为视角,做好民生题材规划,继续打磨提升一批原创作品,着力抓好系列文学作品和舞台剧、影视剧等重点作品创作。同时将互联网平台和技术,融入剧团作品创作和传播中,更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
通过编排、表演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一方面凸显出社会效益的引导性,提升剧团的社会知名度和口碑;另一方面,一批优秀剧团人才有了展示舞台,提升了青年演员的凝聚力和舞台经验,为传统戏曲传承注入新活力。
植根农村,深度挖掘“农村市场”
2010年,东海吕剧团被正式列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申报为省级非遗项目,同时被推荐为中宣部表彰的服务农村先进单位。这彰显了该剧团对于农村市场的重视。实际上,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而新兴的大小活动为戏曲带来了新的市场,而演出流动性比较强的特点又适宜市场的纵深开发。
据东海吕剧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经常受邀去山东等地演出,效益良好,而除了其他兄弟剧团之外,全市不少“野蛮生长”的民间剧团也是扎根乡村、城区。所以,如何借助民间剧团,将市场开发好,是接下来摆在相关部门、各个剧团面前的重要问题。
业内人士建议,像东海吕剧团这类县区剧团,可积极与各民间业余剧团、爱好者协会等建立稳定有效联系,针对大型剧目表演时人员不足的情况,剧团与兄弟院团甚至民间剧团灵活合作,通过拆借演员的方式进行演出。组织爱好者协会,开展戏曲鉴赏、知识讲座等活动,让群众能听、能看、能学还能演。整合人员、道具、场地等资源,向市场开放,有偿出借,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增加了剧团收入,不断夯实剧团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