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过年前就能拿到新房子,装修也要早点安排起来了”“真没想到,以前的破房子老房子现在变成了崭新楼房”……这段时间,随着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香浦世家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快速推进,板浦镇的百姓们对新房更加关注,时不时还跑工地去看上一眼。
(农民集中居住区一角)
农村住房改造攻坚战是海州区改善农村面貌、回应群众期待的重大行动,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破题之举。去年以来,海州区对标任务、压实责任,聚焦农民“痛点”,打通建房“堵点”,破解资金“难点”,确保梳理式改造项目顺利推进。今年,该区计划年内启动建设10个农民集中安置小区项目,总占地面积917亩,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建设房屋3462套,改善人口约1.27万人。
优惠政策解民忧,搬进新房没负担
“张书记,我家啥时候拆迁啊?我们也想早点搬进新小区啊,这设计图上小区规划得太漂亮了,环境好,而且配套齐全。”近日,浦南镇康宁社区党委书记张书战接待了好几拨群众,他们都希望尽早搬迁住上舒适的新农房。
“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势在必行、非抓不可、必须抓好。”海州区住建局局长赵明说。为统筹规范农民建房工作,海州区按照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原则,采取进城入镇、老村提升、新老结合,新建为主等改善模式,一村一策,分类施策;对进城入镇、进新型农村社区、就地翻建的农民,从农房拆除、宅基地退出、购房补助、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新出台7项优惠政策。
(住宅整齐划一)
此外,为多快好省建好农民集中居住区,海州区坚持农民少贴钱、乡村不负债、政府可承受原则,精心设计“退老宅换新房不贴钱”房型,推出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大中小系列房型;采取统建、代建、联建、自建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减少农民因建房带来的经济负担。
海州区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农民群众自愿退出宅基地和原有房屋,积极引导进城入镇,改善住房条件。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优先改造四类重点对象危房,采取集中居住、改造加固、新建翻建等形式,全面完成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并通过财政、民政等四部门联合验收。
“六通十有”建新村,美丽乡村入画来
“两层联排、自带院落、白墙黛瓦、绿树繁花”这是如今海州区新坝镇沙杭村新型农村面貌的真实写照。漫步在沙杭村新型农村的大路上,便民超市、卫生室、图书馆、篮球场等成了“标配”。路边装的是太阳能灯,垃圾处理也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在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网络、通有线电视“六通”的基础上,海州区把有村口标识、绿化亮化、垃圾箱池、公共厕所、污处设备、文体场所、公交站点、电子监控、消防设施、服务中心等“十个方面”作为最基础的设施配套到位。而更让老百姓期待的是,今年,沙杭新型农村社区二期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快速推进。
(村容美丽宜人)
“沙杭新型农村社区地处新坝镇东部高效设施农业观光体验区,在产业配套上,我们依托绿萃谷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高效设施农业、观光示范区;在观摩线路环境打造上,将新坝东路、通板公路打造成风景农路;进一步提升沙杭康居示范村公共服务配套和景观效果。”海州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就近就业增收)
为切实让农民搬得出,住得好,有产出,海州区把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与优化人居环境相结合,积极推进最美村庄,水系、道路、田园和乡风共建共享,全力打造宜居家园。今年,海州区重抓统筹规范,统筹谋划城乡布局、政策资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计划投资3.2亿元实施农村污水设施补短板工程,建设镇区配套支管网8.5公里,完成43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年内投入2.95亿元完成75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投资1500万元新建10家区级图书分馆和10家文化馆分馆,完成179个村(社区)基础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致力打造一批“远可看、近可游、居可养”的美丽乡村。
产业发展聚民心,群众生活甜起来
“以前村里的民居低矮简陋、沟河淤塞不畅、道路泥泞难行,现在98%的村民都住上了楼房,村里村外所有道路也都实现了硬化,到处水清岸绿的,村民们的生活过得悠闲自在。”今年62岁的村民李新和居住在浦南镇江浦新村的一栋别墅里,说起现在的生活,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江浦新村)
位于江浦村东侧的海州智慧农业体验中心,村民张继梅正和其他几位工友忙着打理蛇瓜藤。“出门就能打工赚钱,都是党的政策好。”张继梅说。以前她跟老伴主要靠家里几亩地的收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近几年村里农业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她便把家里的几亩地流转了,每年有固定的一笔土地流转金。自己则在家门口上起了班,老伴在镇上干临时工,两人每个月加起来有4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生活越过越好。
(高效农业富民)
在江浦村,像张继梅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对乡村振兴的大力投入。近年来,村里依托优美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建成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先后引进3家农业龙头企业,成立17家专业合作社和3家家庭农场、4家生态园,建立了果蔬、苗木、水产、优质稻米“四大基地”。不仅如此,4个行政村还形成了郎墩建筑劳务+千亩浅水藕、包埠打桩夯基+千只(头)禽畜养殖、龙江农机跨区作业+千亩特种水产养殖、团结渔网编织+千亩设施蔬菜的“一村一品一特色”产业新格局。现代休闲、采摘、观光、旅游农业已经成为村民们实现小康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环境好了,生活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起来,乡风文明也跟着红火了起来。在江浦村文化广场,一个大舞台是百姓演出跳舞的好去处,文化走廊挂着的是道德讲堂、好人榜、文明家庭等宣传栏,边上的村史室上千本账本和数千张照片记录了70年来村里翻天覆地的巨大变迁。
(多彩的文娱活动)
“在集中居住区布点选址、规划设计等各个环节,海州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做到布点选址顺民意、规划设计合民心。同时,海州区还着眼产业布局,让百姓离厂房近一点,离岗位近一点。目前,在全区形成‘5+10’总体布局,规划建设5个镇区集中居住区、10个镇区外集中居住区,共计建设50个安置小区,到2035年将搬迁373个自然村,安置农村群众3.6万户、15.6万人。”海州区住建局局长赵明介绍。
如今,走在海州大地上,楼成群,土连片,产业旺,农民笑开颜。在乡村振兴这一时代命题下,海州区找到了破题的关键点———农房改善。(董洪旺 黄冬冬 周锡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