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李慧 吴晨光
将近凌晨,很多人已进入梦乡,连云港灌云县圩丰镇支沟村的豆单养殖基地的养殖户陈金花却难以熟睡,住在不远处家中的丈夫汪守军同样如此。凌晨时分,通常都是他们“抓”豆丹的好时候。
凌晨一点,睡在豆丹基地的陈金花已经准备起床干活了。夫妻俩本来约好了凌晨两点一起抓豆丹的,但是等不到闹钟响,陈金花就迫不及待地起床收拾,当她穿上罩衣拿上紫外灯和框子出门时,刚好遇到了从家里赶过来的汪守军。
“地里面有事情要干,心理老想着,就睡不了懒觉,也等不到闹钟响,就想早点来干活。”汪守军笑着说,虽然夫妻俩平日里一个住家里,一个住基地,但默契度比闹钟还要准。
“那就提前一小时抓豆丹吧,争取多抓点。”陈金花笑着说,随后找出丈夫的“装备”拿给他,这些“装备”和陈金花的差不多,主要就是一个发出紫光的灯还有一个可以挂在脖子上的收纳盒。
“这些都是我改装的,有小水桶,有小收纳盒,穿上布条,就可以斜跨在身上了,这样方便行动。”陈金花拿着手上的小水桶笑呵呵地说。
带上“装备”,夫妻俩就从第一个大棚开始捉起。绿油油的黄豆叶,在紫光灯的照射下变成了紫色,而豆丹在这种灯光照射下还是绿色,陈金花一捉一个准。
“这个灯简直就是捉豆丹的专用灯,不然绿色的豆丹都在绿色的黄豆叶上,尤其是躲在背面,肉眼很难分辨,太难抓了。”陈金花再次笑呵呵地介绍,“夏天白天温度高,豆丹和豆叶不好区分,而且天热捉下来的豆丹放在框里也怕热,所以我们白天一般是早上或者傍晚捉,多数是晚上和夜里‘行动’。”
当天符合夫妻俩要求的大豆丹不算多,他们只能一边看大小一边捉,速度相对较慢。“你看这个小的,捉下来也还得放到地里,太小了。”说着,汪守军把手中的小豆丹又重新放到黄豆叶上。夫妻俩穿梭在离地头较近的大棚,大约一个小时,各捉了大概十斤的豆丹,他们不约而同地返回地头将桶中的豆丹倒入框中,然后再分别折回较近的大棚继续。
忙碌了几个小时以后,天渐渐亮了,30多个蒙着白纱网的大棚整齐地排列着,站在大棚外,棚内的绿意盎然和忙碌的身影也能透过纱网映入眼帘。“早啊!”几个亲戚还未到地里,就远远地向着夫妻俩打招呼,随着他们的加入,豆丹基地逐渐热闹起来。陈金花告诉笔者,凌晨捉豆丹时候,一般没有喊亲戚来,觉得比较辛苦,早上和傍晚,几个亲戚会来一起帮忙捉豆丹。
“你看这个豆丹真能吃,这一枝的黄豆叶都被它吃完了,歪着头准备去另一枝上去吃。”今年63岁的陈金花童心未泯地说道。
几个人一起捉豆丹,热闹了许多,时间好像也快了许多,不知不觉已经9点多了。“都上来洗洗喝点水吧,不能再捉了,看不清楚了,也热了。”先到地头的陈金花招呼大家。
当天,几个人一共捉了100多斤豆丹,几乎每个人身上都带了几条豆丹。陈金花小心翼翼地将身上的豆丹和桶中的小豆丹重新放到地里,然后将捉好的豆丹分散在数十个塑料筐中,一条条肥肥的大青虫不时在框里“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