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记者 王文 通讯员 孙国利)连日来,连云港市海州区充分发挥“一村一法律顾问”作用,深入开展扶贫项目“法律体检”机制创新,做到既“把脉问诊”又“开方抓药”。“对扶贫开发项目进行法律体检,为规避风险筑起防控网,有利于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连云港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不仅是海州区,今年以来连云港市各地纷纷加大了扶贫资产监管力度,为全市探索建立稳脱贫防返贫长效机制提供保障。
“十三五”以来,连云港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连续作战,累计脱贫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34.35万人,达标省市定经济薄弱村200个,2019年底灌云县和灌南县整体退出省级重点帮扶县行列,历史性实现所有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达标,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十三五”扶贫开发目标任务。今年以来,连云港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扶贫工作决策部署,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为统揽,突出抓好精准防贫、扶贫资产监管、扶贫产业园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十分感谢政府给俺送来了‘救命钱’,防贫保真是‘及时雨’啊。”日前,海州区浦南镇江浦村村民周大姐接过16万余元的防贫保险救助金,连连称谢。这也是海州区今年推行防贫保机制以来赔付的最高一笔资金。“今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全市域推行精准防贫保项目,获得省政府专门批示。”连云港市扶贫办副主任王洪波介绍,目前全市纳入精准防贫监测范围的人口共34.18万人,筹集2379.1万元防贫保费。政策兜底稳定了脱贫基础,筑牢了返贫堤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上半年,连云港市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以乡镇扶贫产业园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扶贫产业项目建设要与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相结合、与“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相结,带动扶贫产业链延伸和整合,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先进要素向经济薄弱村流动,带动相关扶贫产业加快发展,助力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稳定持续增收。
为稳定低收入户经济来源,各县区还坚持就地就近就业,进一步完善以转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为重点的多元就业扶贫体系,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同时,各地还发挥扶贫小额贷款等金融扶贫助力创业就业作用,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返乡投资,带动低收入人口就地就业脱贫。
为了实现长效收益,今年全市计划安排各类扶贫资金3.56亿元,实施项目216个。据了解,所有扶贫项目将在10月份投入使用,将为低收入户提供更多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