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 庄婷婷 薛海龙
秋天的黄窝村,碧空如洗,一只只海鸥自由翱翔在天地之中,红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地点缀在青山之间。从贫困村到小康村,这个小渔村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海洋富村、生态立村、旅游兴村,从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负债300余万元的贫困落后村,到如今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3.5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02万元的小康村,并先后获评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黄窝)
黄窝村位于连云港市最东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20年前,村里主要靠捕鱼为生,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逐渐萎缩,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负债300余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贫困落后村。
2001年,村“两委”班子在党支部书记张立祥的带领下,致力于实施“党建+产业”发展模式,瞄准紫菜富民产业,带领党员群众修公路、造码头、建船台、办工厂,组建合作社,引导渔民转产。
(紫菜养殖富民)
村“两委”的大胆探路,找到“靠海吃海”的正确打开方式,带领黄窝村迈出了转型升级的重要步伐。支部引领、书记带头、党员示范,从最初的十家、二十家,到如今近百家紫菜养殖户,黄窝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紫菜第一村”,紫菜养殖面积3.6万亩,年产值突破1.9亿元。
“当时,张书记把家里的房子抵押出去贷了30万元,和村里没有能力出海的困难户结对,率先养殖了100亩紫菜作示范。第一年就收回了成本。”村民金立贵说。
为了使有限的近海养殖不断增产增效,村党支部一方面主动与科研单位对接,在养殖户中积极推广海参、江蓠、坛紫菜等新品种,另一方面探索规模化养殖。张立祥还带领村民新建占地2600平方米的紫菜加工厂,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102万元,让黄窝村从紫菜养殖向紫菜深加工转型。
(紫菜深加工)
陆红军是地道的黄窝村人,一直在外地打工。五年前,在张立祥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返乡创业。“之前给人家打工,一个月也就几千元吧,最近几年,做育苗捕捞养殖一条龙,虽然又苦又累,可每年下来给家里挣个百八十万没有问题的。”陆红军十分满意如今的生活。
(海上红帆党支部)
黄窝村的村民们通过发展紫菜产业走上了致富的路子。口袋鼓了,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黄窝村投入120余万元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健全和完善党建阵地,建成“省级远程教育示范点”、“市级党员教育实景课堂”,全面打造党员教育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科技培训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进一步提高了为民服务质量。黄窝村还打造了“海上红帆实境课堂”示范点,将渔业生产现场变成党员教育课堂,将党员带头致富和示范表率作用延伸到海上一线,让党员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让渔民时时刻刻感受温暖。
(海上紫菜采摘体验游)
今年6月3日上午,黄窝村的党员们围坐在会议室里,认真聆听着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立祥所念的一封来信,而让他们感到无比振奋与骄傲的是,给他们写来这封信的人正是省委书记娄勤俭。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代表全村党员,向省委娄书记呈报了一封信,娄书记的回信肯定了我们的发展成绩,勉励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把娄书记的期望转化为更加有力的实际行动,在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同时,充分发挥依山傍海的自然资源优势,把资源变为资产,把资产转为资本,通过一二三产同步发展,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更好地服务百姓。”黄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说。
(美丽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