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 王文 陈达 宋彦伟
手握一把铁钳,熟练地夹起一块铁片,放在炉火里,不一会儿,将烧得通红的铁片拿出来,抡起铁锤在铁墩砧上反复捶打。此情景,就像穿越回传统的农耕时代……
“叮叮当当”,清脆的打铁声从“李家铁匠铺”传出,火红的煤炭燃烧着,迸发的铁花,看上去很是震撼。熔火后的铁块经过敲打,变方、变圆、变扁、变尖一气呵成,摇身一变成为一件小巧玲珑的农具。
今年64岁的李增斌,是村里唯一一个铁匠,也是周边十里八乡仅存的仍在坚守这门传统手艺的老人。
在李增斌的铁匠铺内,墙面乌黑,挂着锄头、小铲锹、火剪、石刀、镰刀等工具。不大的空间内,不停运转的风炉和两架重锤,似乎在悄悄地告诉我们,这里仍保持着历史与传统。
手握一把铁钳,熟练地夹起一块铁片,放在炉火里,不一会儿,将烧得通红的铁片拿出来,抡起铁锤在铁墩砧上反复捶打。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李增斌的目光凝视着火焰,不断有新的产品完成。此情此景,就像穿越回到了农耕时代。
打铁是一种传统的锻造工艺,李增斌介绍,村里的手工打铁技艺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
1982年,农村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前后,打铁这活儿还很“吃香”,铁匠主要是打制镰刀、柴刀、菜刀、铡刀、锄头、铁锨、镢、镐、斧、铁链、门挂等农用器具。打铁技艺是师徒传承的,也有父子传承的。谚语“打铁没有样,边打边看相,”说明打铁技艺是靠手中的铁钳翻动来成型,制成不同产品,还要依靠悟性手口相传。产品不同,技艺无定法,李家铁匠铺就是父子相传的。
李增斌自18岁就随父亲李云生打铁。由于他聪明好学,听从父亲灌输的“一招鲜吃遍天,有一技之长可以养家糊口”信条,短短几年时间,学有所成,成为小有名气的“李师傅”。父亲对他的手艺十分满意,就放心地“退居二线”,把店铺交给了李增斌一个人经营打理。
“我们家这门手艺是一锤一锤打出来的。”说起打铁的历史,李增斌引以为豪,如数家珍。他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家打铁技艺名扬苏鲁两省,产品质量首屈一指。据他父亲讲,当时方圆100里,13个集贸市场,最多时有近千家铁匠铺。
如今,老李的铺子仍保持着“前店后作”的经营模式。在几十平方米的房间里,除了工艺设备和原材料外,随处可见李增斌一手敲打出来的特色产品,产品主要是农用器具和部分生活用品。虽然现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有人对手工制作的农用器具和厨具仍情有独钟,在大伙眼中他家制作的工具十分经久耐用。
烧红的铁块变软,用铁夹从火炉中将其取出,迅速放入打铁机里快速击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趁热打铁”……
“别看是敲敲打打,里面还有蛮多学问呢!”李增斌说,打铁的流程包括选料、生炉火煅烧、击打、夹钢、淬火、打磨以及后期制作等十几道工序。为了能让笔者全面了解如何“化铁块为利器”,他还将整个工艺流程一一进行演示。
李增斌说,铁匠准备打制什么铁器、需要多大重量,事先会进行简单估量。比如打一把菜刀,待火苗上蹿之后,便可以将铁块放入煅烧。五六分钟后,被烧红的铁块温度达到上千摄氏度,此时,烧红的铁块变软,铁匠用铁夹从火炉中取出,迅速放入打铁机里快速击打,这就是“趁热打铁”。他说,打铁不仅需要力气,更需要耐心和细致。加热的火候和时间、击打的角度和力度都有技巧。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李增斌能够清楚地识别出铁具的材质,并熟练地把握好击打的力度和手法。
李家打铁老店1989年开始“鸟枪换炮”,采用空气锤锻打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打成一定形状的方体后,便到“夹钢”环节。由于铁本身硬度不够,砍到硬物容易出豁口,这就要在刀口上安钢,正是所谓的“好钢用在刀刃上”。煅烧也很有讲究,温度低了,钢铁不能熔在一起,菜刀就会开裂、夹层;温度太高,钢铁被烧熔变脆。这时,经验成了优势。经验丰富的铁匠会根据火炉上飞溅出来的铁星判断出火候;经验不够的,可以在煅烧前裹层干泥,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烧熔。
几经回炉、击打,有了雏形。千万别以为工序结束了,此时,还要再回炉煅烧,然后快速插入冷水中,只听“哧”的一声,青烟冒起。李增斌说,这叫“淬火”,是打铁中最核心的工序之一,因为只有经过迅速冷却,才能大大增强硬度和耐磨性。据李增斌介绍,他沿袭家传淬火工艺,煅烧时凭肉眼观察锻件温度,淬出不同硬度的生产用品。
打铁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虽然简单,但并不易学。据李增斌介绍,一般心灵手巧的至少要学三年。因为铁器品种繁多,功能多样,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农具,也有生活用品,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门插等碎杂件。
以前李埝乡一带的民谚流行最赚钱的行当“一劁(劁猪匠)二补(补锅匠)三打(打铁匠)”。那时铁匠铺很多,打铁的师傅也很吃香,他们或在店铺里,或走村串户到附近村寨打铁,用铁制品交换村民的家禽和其他日常用品,打铁作为当地一种古老的民间技艺,一直是维系李埝人民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李埝经济文化的重要体现。
不能让这门传统技艺沦为历史,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这样一直干下去,为了这门老手艺,更是为了造福乡邻……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红火的生意逐渐失去昔日风光,家庭作坊式的打铁也渐渐淡出了市场。和其他民间老手艺人一样,打铁行业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况。李增斌已成为我市仅存的几个老铁匠,但他依然在坚守,并且希望能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在他看来,打铁发不了财,但却是一门手艺。之前家里穷,粮食吃紧的时候,就凭着这打铁的手艺,一家人才渡过了难关。现如今,李增斌致力于将传统手艺与现代机械化生产相结合,尽量减少人力成本,就是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这门手艺。
“我要将这百年技艺传下去。”李增斌说,不管以后怎么样,自己都会用双手紧紧抓住这份“遗产”,用它来更好地服务农业,造福一方村民。这些年来,他为村民敲敲打打、修修补补的一件件小农具,都是免费的。
谈及今后,李增斌坦言,打铁利润不高,若想三餐温饱还可以,若求大富大贵不现实。打铁这门手艺该如何传承下去?他说,现在很少有人愿意继承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手艺,都嫌又脏又累又不挣钱,儿子跟他学习了几年,现在也坚持不下去外出打工了。
采访中,笔者电话连线了李增斌的儿子李光辉,他说,“我虽有梦想,但也不忍父亲过于劳累,毕竟打铁是件力气活。现在也很矛盾,也不想坚守多年的家业就此败落,让父亲百年之后留下什么遗憾。也许,过两年还是会回家,把这门手艺拾起来,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