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南京城往南70公里到溧水,溧水往南20公里到白马镇,又一路往南再行7公里,就到了四面环山的曹家桥村。村中两水交汇,山高水长。几百年来,小村的故事就在山水怀抱中静静流转,如今又在续写新的传奇。
水美乡村
一台戏越唱越好
2月6日下午,曹家桥村民左锁金的小屋挤了8位老人,商量今年庙会怎么搞。庙会定在农历二月十五,连开3天3夜。方圆四五十里外的人都会赶过来,全村80户人家,家家要来两三桌亲戚,喝酒赶集看戏。台上曲尽人情,台下看古思今。
在曹家桥人看来,不办庙会,不请大戏,整个春天都过得没精神。村子往西一公里,山腰一座大戏台赫然而立。赭红的台柱上镌刻着金色的楹联,上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联“建设民族高尚文明精神”。
山腰的戏台
“小时候大戏年年有,到‘文革’停了。改革开放后,溧水电影院又放老电影了,一夜放到天亮,人山人海。”左锁金回忆道,就是在那时曹家桥人想恢复唱戏,于是,几位壮年挑了几天土,推出大土堆,再上山砍来毛竹,镇上扯了油布,搭起临时戏台,每年搭每年拆。本世纪初,村民推举左锁金牵头盖戏楼。材料八方筹,劳力家家出,挑砖夯土砌墙,一座戏楼拔地而起。“唱戏时一山的人头,最多有上万人,摊贩摆了三五百米,那是全村最风光的日子。”左锁金无比自豪。
请戏要花钱,三天戏开销五六万元,全村每人出30元,出到100元的,就回赠一茶杯一毛巾,再请吃一顿饭,戏台上报名字,以示谢意。一位嫁出去的姑娘,去年请人送来1万元,说最怀念家里的大戏。80后村民曹世龙每年出1000元,他说自己虽不懂戏,但喜欢那场面——亲朋聚在一起,有矛盾的借机化解,交往好的情谊更浓。他的儿子是00后也爱看戏,在人群里挤来挤去,那是一年中难得的欢乐时光。
今年,左锁金更有底气了,村里把请戏列入民俗文化活动,有经费支持。“改革开放40年,曹家桥的大戏从没断过!人勤物丰,大戏只会越唱越好。”
从进城到返乡越过越开心
村民陈桂芳放弃城里的万元月薪,跑回家照顾公公和孙子,这对别人来说也许是困难的选择,蹲在水塘边洗青菜的陈桂芳只轻描淡写说了句,“光有钱没用,还是要人好。”
陈桂芳辞工,主家开车送她回乡。以前,陈桂芳可不愿别人上门。
“2008年,第一次出门做事,城里人家的地面比我家的床还干净,一丝灰都没有。”陈桂芳说,那时的农村真没法和城里比。曹家桥村地面是泥路,垃圾满地,到处乱糟糟。这两年,村庄一年一大变。先是修路搞绿化,后又清塘做景观,生活污水进管道,村口新修了停车场和公厕。前年夏天,陈桂芳头一遭请主家到曹家桥摘蓝莓,领着他们全村逛,见到村后面500多年的古柏,看了新修的祠堂,村里人都上来打招呼。主家一家人高兴坏了,说没想到现在的农村这么好。以后陈桂芳每次进城总要摘些蔬菜带上,蓝莓采摘季节,又请家人把果子快递进城,主家当宝贝,一收到就立刻摆冰箱。
“在农村生活,一样体面,老的小的都顾得到。”从进城到返乡,陈桂芳每天开开心心。
小村山水被当成宝
“只要保证自家门口干净,柴火不堆院外,一家几口就发几罐煤气。”6日下午,曹家桥村委会主任曹和平一边接电话,一边查看会计刚送来的341省道绿化改造补偿表。“几百年来头一次,各级政府都舍得往农村投钱,项目多,杂事就多,都是幸福的烦恼。”曹和平笑眯眯道。
村口水杉
“年关年关,过年先过关。”曹和平说,以往年关难过,村班子5名村委委员加上1名民兵营长,还有5名护林员,人员工资靠村里自筹。乡亲遇上大病小灾,村里修路清塘,要办的事远比账上的钱多。两年前,溧水出台新政,所有村委工资、办公开销,全由财政承担。这还不算,每年区财政根据村经济实力下发为民办实事资金,每个村补贴二三十万到七八十万不等。曹和平说,现在不愁钱,愁的是怎么将好事办好,让大家满意。
曹家桥总支书记杨小兵说,最大的好事是农村的山水受到极大的重视。“李巷河白马河在曹家桥交汇,偏远的村庄成了各级政府关注的中心。拓宽,修生态坝,种植物,做景观,两条河整治投入两亿多元。”杨小兵说,曹家桥周边大小水塘有20多个,全部清塘,修了水码头,村庄内搞雨污分流,家家户户接起污水管道。
“今年曹家桥村准备建成水美乡村,电线杆都要下地,全村整治大概要投入上千万元。”杨小兵说,“我们这里原本是经济欠发达的偏远村庄,谁能想到这几年的变化如此巨大,都能编成戏演啦!”
交汇点记者 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