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港城文化遗存 镶嵌在黄海之滨的璀璨明珠

【连网】  (记者 李国瑞)

漫漫历史长河中,文化遗存记录着一座城市的沧桑岁月、变化历程。连云港地区自古为“东海名郡”“江左要区”,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伊山石棺墓、尹湾汉墓简牍、藤花落遗址、汉代女尸“凌惠平”……40年来,连云港的考古发现成果丰硕,每一次重大考古发现,都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今天,撷取我市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重大考古发现,让它带着我们一同走进尘封久远的历史,寻找港城古文化的沉淀,感悟这座城市的历史文明和尊严。

cw16a08g

cw16a08i

积淀深厚悠久文化底蕴

时光回到2002年7月7日,汉代贵妇凌惠平的遗体惊艳出土,这是我国继湖南马王堆女尸、湖北荆州西汉男尸之后发现的第三具保存完好的汉代湿型古尸,在长江以北地区属首次发现。7月10日,《苍梧晚报》头版头条刊发消息《海州惊现完整汉代女尸》,第一时间对发掘事件进行报道。随后,《苍梧晚报》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汉代女尸面世记》,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女尸出土的经过。

汉代女尸“凌惠平”的出土,令世人震惊。这只是40年来连云港考古发现的一个缩影。连云港素有“东海第一胜境”之称,境内依山傍海,山海相拥,留下了大量历史价值较高、文化内涵深刻、地域特点鲜明的人文古迹和历史遗存。

时间往前追溯,1979年,将军崖岩画面世,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是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发现的岩画,是唯一反映农业部落原始崇拜内容的岩画,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天书。

两年后,大伊山石棺墓被首次发现,1985至1986年考古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62座,全部采用天然石板镶砌而成,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石棺墓。1996年11月,大伊山石棺墓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望山摩崖造像,依山岩的自然形势刻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崖壁上,共105个,分成18组,被誉为“九州摩崖第一尊”。1981年4月8日《人民日报》星期画刊用整版篇幅刊登孔望山摩崖造像的照片和介绍文章,引起美国、日本等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1993年2月,尹湾汉墓简牍出土。简牍所记载文字近4万字,内容极为丰富,涉及西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国迄今为止时代最早、内容完整的西汉郡级政府文书档案。

藤花落遗址是中国“2000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省内外专家一致推定为东夷少昊古国的中心。这里是我国目前发现的50余座龙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适宜做聚落形态考古的大遗址,用事实说明了连云港地区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汉代千年女尸

成为港城考古重要名片

今年66岁的项剑云是原连云港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他1979年开始从事考古工作,2012年从市博物馆退休。退休不退岗,现在,他仍然积极参与考古发掘工作,“39年的光阴全都献给了考古。”

项剑云是目睹汉代女尸“凌惠平”的第一人。据他回忆:“当时,我用一根钢钎撬开髹漆密封的棺盖板后,从棺内顶板的缝隙极为震惊地发现,棺内的不明液体上居然漂着一只脚,而且其颜色接近人体的肉色,这是尚未腐烂的汉代古尸!”

随后,经医生和考古人员鉴定,尸体为女性,身长1.60米,年龄在40岁左右。其棺内的文物中,有一枚边长为2.5厘米的青铜印章,印钮是一只栩栩如生的乌龟,印章上清晰地刻着“凌氏惠平”。

“幸亏当时施工的挖掘机将这口古棺整个挖出了地面,考古人员首先对墓室内的其他三口棺木进行清理。如果这口古棺也在现场被打开,在烈日暴晒下,古尸很快就会变质、腐败,很可能就再也看不到这具汉代女尸的‘真身’了。”项剑云说。

从出土的文物档次看,“凌惠平”和“东公”的地位不低,但墓室却非常简陋,出土的文物件数也相对较少,项剑云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墓葬应该是在匆忙中进行的,给人的感觉是当时还有许多事没来得及做。

凌惠平夫妇为何被匆忙下葬?凌惠平为何会用龟钮青铜印?尽管有许多谜团尚未解开,西汉贵妇凌惠平却早已成为港城考古发现的重要名片。“和连云港一样,在古城长沙有‘东方睡美人’辛追夫人,这一北一南两位古代美女共同讲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项剑云说。

cw16a08c

文保成果丰硕

石刻是一本大百科全书

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将军崖岩画进入专家的视野。“在桃花村发现大面积的符号刻画图案后,当时对它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后来,北京大学教授俞伟超来连云港考察,指出它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岩画。随着这几年高科技运用到岩画当中,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教授汤惠生通过采用岩画最新断代方法———微腐蚀断代,对将军崖岩画的三个凹穴进行研究,推断年代距今1万年左右。”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高伟介绍。

关于孔望山摩崖造像,高伟介绍:“实际上,孔望山摩崖造像在我们地方志里早就有记载。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先生来连之后,指出孔望山摩崖造像有佛教内容,这是对孔望山摩崖造像内容新的认识。它比敦煌莫高窟壁画还早200多年,至于佛教内容是如何传入的,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还在探讨。”

近年来,连云港石刻调查与研究成果丰硕,在实施技术保护的同时,制作了大量精美的拓片,相继出版《石上墨韵———连云港石刻拓片精选》《连云港石刻调查与研究》两部专业型著作,成立连云港石刻研究中心,举办石刻拓片精品展,积极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让文物蕴含的价值融入人们的生活。

“在石刻调查与研究上,连云港颇具优势。一方面作为地方特色,在我省13个市当中甚至在周边几个省中,连云港的石刻数量都是非常可观的,目前有1000多处。另一方面石刻的年代跨度很大,从1万多年前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时间段基本上就没有断代,可以说,连云港的石刻是一本大百科全书。”高伟说。

保护城市文脉

助推历史文化名城创建

“我们的城市要有时代气息,更要有历史文化传统,考古和城市建设应当和谐共生,这样才能使连云港成为一座具有特色与记忆的城市。”市博物馆馆长张大强如是说。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在新的历史阶段,连云港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不仅需要解决古与今、新与旧、修与补的现实问题,更需要破解传承文明、承载城市功能、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的重大命题。

今年,我市重新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制定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方案,将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进一步保护城市文脉,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根据实施方案,未来几年,我市将立足城市特征,提炼城市价值,明确保护原则和目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和配套规划。用法规的形式确定保护范围,并以此引领和指导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和利用,构建起一套多层次、网络化、多领域的名城保护规划体系。

“港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彩,犹如一颗颗镶嵌在黄海之滨的璀璨明珠,集中体现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正成为连云港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一种软实力。将它们有效保护、利用、传承,将助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而申报成功则有助于给这些文化历史遗存提供更宽广、更有利的展示平台。”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田明表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