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媒体变迁四十载 记录时代变化 守望动人时光

cw31a09a

cw31a09c

cw31a09d

【连网】  (记者 赵梦若)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始吹响,同时也加快了媒体复兴的进程。翻开泛黄的报纸,1979年3月28日,《连云港报》正式复刊,开始了承载历史厚重,书写时代华章的新篇章。1985年5月,《连云港报》头版报道了“连云港电视台”成立的消息。从此,港城两家媒体开始并肩前行,不断发展壮大。

转眼40载,我市从“一报一台”艰苦创业,到拓展版面、声屏绽放,再到智慧融合、全媒体矩阵同时发力,多媒体融合的时代不断发展。一代代媒体人薪火相传,无数人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新闻事业。而在40载岁月中,媒体也记录了城市前行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反映了城市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改革开放后

《连云港报》迎来发展“新机遇”

“1978年市委决定复刊《连云港报》,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特别兴奋。当时在宣传部工作的孙宗贤、陈天柱等人立马行动,积极筹备报纸复刊。虽然当时人手少,工作艰苦,但我们还是充满信心的。在几个月内,我们打通发行渠道,物色首批办报人员等事情不断进行。终于在1979年3月复刊。”今年已80多岁的张学贤,当时被市委任命为报社副总编辑,亲眼见证了报纸的复刊,提起当年的事情难掩激动。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连云港报》复刊后,开始为周二刊,四开四版。虽说现在看来,版面较少,但是那时人手少、办报条件差等问题突出,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办报质量和效率。于是,一场艰难的“复刊”攻坚战打响。在报社老记者丁原纯的记忆中,新浦老街陇西路的一个小院,留存了当时办报的所有记忆。“当时记者、编辑都挤在一室办公,院里的平房是报纸排版、印刷的车间。”就这样,在艰苦环境下,报纸从周二刊逐步扩展为周三刊、周六刊。

市场经济的春风吹拂全国,报社也急需解放思想,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1984年,报社成立了广告经营部,并配上专车,从此报社的广告业务开始起步,效益逐步攀升。1983年收入2万余元,1988年达到了88万元,报纸发行量也不断增多。到了1991年,报纸改为周七刊,报名改为《连云港日报》,并由书法家武中奇题写报名。

2000年,作为港城人民自己的都市报,《苍梧晚报》终于和市民们见面了。时任市委书记王国生写下了“‘飞’入寻常百姓家———代《苍梧晚报》发刊词”,表示这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喜事,不仅港城新增了一块舆论阵地,而且市民也多了一道精神“盛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港城人民的电视广播“情结”

“1985年5月1日,随着‘连云港电视台’一声呼号,港城人终于有了自己的电视节目。‘连云港新闻’也与港城人见面了。那时《连云港新闻》的本地收视率丝毫不亚于央视的《新闻联播》,成了港城人了解自己家乡政治、经济大事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市电视台第一代新闻主持人,赵云山回想起那时场景感慨甚多,“那时候,谁要是上电视讲几句话,就立刻会被港城市民熟知。那年月播出的电视剧《武松》和《霍元甲》竟然出现万人空巷的场面,创造了今天都无法比拟的超高收视率。”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视情结。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龚来宝,亲身参与筹划组建了本地的电视台,“我记得,当时播出的时候,演播室的背景使用的是百叶窗帘,一块小小的木板上写上‘连云港新闻’字样,用两根细线悬挂,作为栏目标志。”虽说市电视台成立并正式开播,但是当时,受技术设备条件限制,每周只有一档新闻节目,今年71岁的涂伶禄作为电视台第一位摄像记者,仍对当时拍摄新闻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电视台由于没有先进的电子传输设备,节目录制以后,编辑、记者们翻山越岭,轮番将素材送到锦屏山和孔望山的两个发射台播出,一趟下来,汗流浃背。而且新闻的后期制作也需要耗费大量时日。但就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电视台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改革开放蓬勃兴起的春天,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传播效果也逐步提高。1989年,电视台购进了第一辆三讯道的模拟电视台转播车,当时整个江苏省也只有三家。在转播车改装完成后,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提高了。同年5月1日,连云港广播电台开通调频立体声广播,收听效果更清晰。1996年11月,连云港电视台新建播控中心,播出由人工操作变为自动控制。“当时真的是很大进步,因为实现了全天19个小时全部采用直播的方式,服务经济、贴近生活、亲近自然。1995年12月底成立的连云港经济广播电台也是市广播电视局改革的试点,新一轮改革从此开始。”在连云港经济广播电台工作了20年的田方称,“那会儿没有电梯,我们经常爬到8楼直播室,再爬到15楼去开发射机,然后再回8楼直播。办公室24小时经常灯火通明。”

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媒体人辛苦奋斗中,港城媒体愈发壮大。回想改革开放以来的媒体发展,目前在苍梧晚报小记者中心担任副主任的涂丽丽很有感触。在她的家里,珍藏着很多老照片,都是她父亲保留下来的。其中,有一张拍摄于1985年的老照片。当时,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谷牧,来到连云港视察,这张照片也是连云港报纸、广播、电视三家媒体记者的首次合影,其中扛着摄像机的就是她的父亲涂伶禄。“我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很忙碌。经常两三天不睡觉,有时候还要跑到山里。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今天我也在从事媒体工作,把老一辈对新闻理想的追求传承下去。”

全媒体矩阵

创新探索赢得未来

合着时代节拍,历经沧桑的港城媒体,一路创新向前。现如今,港城媒体在融合探索之路上,越走越宽。报业的体制改革,激活了媒介转型升级与融合,实现了数字化,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如今,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通过探索建立全媒体指挥平台,打造集团融媒体运行中枢,实现资源聚合共享。同时坚持移动优先,重点打造以“连云港发布”为龙头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增强了短视频、H5、VR等新媒体产品供给———2017年组织的“一带一路有个我”大型全媒体行动,就是一次将“全媒体矩阵”高效运用的“新闻战役”。这次行动,在策、采、编、播等环节中,采用了网络先行、移动优先,掌上直播、H5、微博微信客户端五位一体融合报道。彰显了港城媒体在新时代通过机制改革和媒体融合所焕发出的生机,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随着港城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电视台也从单一的新闻播报,逐渐演变为集各种时政民生新闻、文艺娱乐节目等为一体的多业态综合媒体平台。集团化体制改革后,更是活力迸发。连云港广电传媒集团成立后,在有线电视数字化、组建资讯频道、运营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项目等方面做出探索和尝试,促进融合新兴媒体,实现多元化发展。它们先后承担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项目启用仪式、连沪两地双向卫星视频连线直播,还顺势而为、开拓创新,大力发展广电文化产业———立足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先后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延边广播电视台等签订了中哈四方“一带一路”新闻传播与文化产业国际协作体合作协议、新闻宣传跨境传播与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协议。

“四十年里,我们见证了改革开放发展的每一个历程,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为改革开放鼓与呼,更好地服务全市改革开放的大局,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社长苏中保表示,“如今,走在媒体融合这条道路上的港城媒体,还将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点亮媒体发展的未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