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记者 张晶晶 通讯员 杨开林)翻开泛黄发脆的报纸,《连云港报》上有一则消息记载了庙岭煤码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产使用,通过《连云港报》细致入微地讲述,港城人了解到该码头是全国首次实现全套设备国产化的大型煤炭专用码头,它的投产,代表着连云港港口向深水化迈进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94年1月9日,水下淤泥软基爆炸处理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金奖;2008年3月26日,连云港庙岭港区三期工程第五代大型集装箱专用泊位建成并正式投产;2012年6月8日,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首航……
风雨砥砺四十年,素有“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一带一路’陆海交汇枢纽”之称的连云港港,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英姿勃发。如今,在国家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势下,再次加快了现代化综合大港、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建设步伐。
劈山填海
小渔村迎来“新机遇”
1986年12月4日,对港口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连云港庙岭一期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投入生产,这标志着连云港港跳出了由外国人开辟的老港区,依靠自己的双手拉开了建设现代化新港区的序幕,并打了一个漂亮的前哨战。它的投产,也代表着连云港港进军深水大港又近了一步。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艰辛画出难。”时任连云港引航站副站长、高级引航员曹恩广亲历并见证了庙岭山被劈山填海,建成连云港获批沿海开放城市以来第一个大码头的全过程。
曹恩广高中毕业后报考了厦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连云港港口当引航员。当时的连云港港,与他心目中想象的港口反差太大,本来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航海事业的曹恩广,在现实面前,打了退堂鼓。“我来到连云港看见港口只有几个小码头,就很失落,产生了调回去的想法。后来,还是老领导杨保真做我的思想工作。”曹恩广回忆道。
接下来的现实也验证了杨保真的想法,随着深水大港规划的快速重启,从庙岭起飞,连云港港口建设自“六五”“七五”的国家重点工程,庙岭二期、墟沟新港区等码头、航道项目相继上马,并陆续投产。
1992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堤的拦海西大堤完工,通过连接连岛与陆地,使港口形成30平方公里的港池,可供建设上百个泊位,为建设现代化的综合性深水大港提供了绝好条件。至1993年底,港口共拥有岸线5525米,万吨级以上泊位18个,最大等级5万吨级。许许多多人像曹恩广这样投身于连云港港建设发展的大学生们,所学的专业技术有了用武之地。
绘就“一体两翼”
组合大港蓝图
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省、市确立“以工兴港、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启动“亿吨大港建设工程”以来,连云港港口开创了崭新格局。“到2002年时,日照港已经有10万吨级码头了,我们的航道还只能满足5万吨船乘潮单向通行的需求,等级太低了。”时任建港指挥部总指挥丁绍文,迅速投身到新世纪港口建设的热潮中来。
形势不等人,连云港港开始筹建10万吨级码头和7万吨级航道。这时候,困难却接踵而至。“首先,是没有钱。”丁绍文说,港口多次向时任省长季允石汇报建码头事宜,后来省里协调三家企业共同入股,与连云港港一起改造新陆桥公司34号泊位,扩建10万吨级码头。“这是省里第一次拿钱、拿项目来跟我们捆绑搞建设,也是港口基础建设史上的关键节点。”
2006年,在国家新一轮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连云港港再次被确定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首次被列入长三角港口群并作为三大主体港之一,布局煤炭、铁矿石、粮食、集装箱、原油等货种的运输系统。2008年,《连云港港总体规划》获得部、省联合批复,明确港口岸线100.7公里、入河口段岸线44.5公里,确立由连云、赣榆、徐圩、前三岛、灌河等五个港区组成的“一体两翼”港区总体发展格局。
2010年8月19日上午,时任赣榆县委副书记朱向阳启动赣榆港区防波堤工程试抛填的号令,近百辆运输车依次驰上抛填区,标志着赣榆港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为了顺应世界海运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2009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港口开始建设30万吨级航道,先期实施一期工程。新苏港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宏清楚地记得:“2012年6月8日9点,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首航。”这是当时世界上淤泥质土航道等级最高、开挖深度最深、开挖里程最长、疏浚量最大的工程,它的竣工标志着连云港港向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港口持续迈进。
在建港人的拼搏下,2015年,以连云港区为主体,以赣榆港区为北翼,以徐圩港区为南翼的组合港岸线全部实现开港运营,“一体两翼”组合大港蓝图基本绘制而成。
科研成果
助推港口飞跃发展
烈日炎炎,连云港港南翼港区一片热火朝天。近日,在徐圩港区六港池后方的施工现场,机械轰鸣、桩声阵阵,一根根40多米长的混凝土大管桩伴随着施工号令缓缓没入海中,标志着徐圩港区30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的公共配套工程正式起步,成为连云港港综合功能提升、助力临港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截至2017年,连云港港已建成4个港区1个内河码头、生产性泊位81个,其中万吨级及其以上深水泊位57个,设计吞吐能力15343万吨。
令人自豪的是,连云港人的建港技术得到了国内专家乃至世界的认可,这不得不归功于科技的力量。“来港工作34年,我亲身经历科技给港口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是科技推动了港口发展,改变了港口面貌。”港务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高兆福介绍,多年来港口自创爆破挤淤、真空预压、围堤吹填、淤泥冻融固结等多种先进施工技术,多次获得国家专利。
就在前不久刚通过竣工验收的徐圩港区防波堤工程,采用了目前世界首创的“超级大圆桶”结构,不仅技术先进,而且节能环保。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工程建设中没有产生基槽挖泥的外抛,对海洋环境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中国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徐光称赞,“超级大圆桶”的成功应用,为中国乃至世界建设港口作业平台、围海造堤、填海造岛提供了极好的“绿色”施工范例。
“今天的港口建设,我们强调要突出港口、铁路、航运等相互间的融合度和协同化。”高兆福介绍,连云港港正加快推进30万吨级航道二期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港口集疏运系统完善和集装箱干线港建设,不断提升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地位。同时,以服务产业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深水码头、专业泊位、储运设施等硬件配套,尤其是30万吨级原油码头的规划建设,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提供功能支撑。
改革开放40年,连云港因港而兴,未来,连云港港将积极抢抓“一带一路”等机遇,全力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港、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港口经营人才和综合物流服务商,书写港产城融合发展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