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专题2018>> 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 风从海上来 改革进行时
1988年2月烟台交警合影
1988年8月杨军(右一)和同事们
1990年4月,杨军可以骑摩托车巡逻了
1992年杨军在交通执法岗亭前
1992年杨军通过手台和同事联系
1992年,杨军在马路中间“一个圈”内执勤
1992年车辆的出现还是“稀罕事儿”
1993年杨军在穿梭的车流中指挥交通
1994年杨军骑着摩托车
1999年杨军骑着警用摩托车巡逻
2002年交警队有了巡逻汽车
2004年,杨军在执法一线
【连网】 胶东在线7月12日讯(记者 侯嘉伟)从骑着自行车和“偏斗”沿街巡逻,到现在全副武装的港城铁骑,从被“禁锢”在“一个圈”里拿着指挥棒人工指挥,到现在每处路口都有智能化信号灯系统。交警,作为城市管理的践行者之一,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烟台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老交警杨军讲述了他近四十年的从警故事。
“小鲜肉”穿着一身绿骑着自行车巡逻
1987年,19岁的杨军参警,“记得穿戴的是上下全绿的制服,俗称‘涤卡’,第一次穿上警服觉得很神气。”杨军回忆道,殊不知,这一穿就穿了近40年,虽然款式换了四五次。
杨军刚参加工作被分配在青年路和南大街交汇处的岗位执勤。那时的南大街,道路狭窄,路面坑坑洼洼,设置的岗亭也没有几个,连现在繁华的只楚和幸福片区,在当时都是“郊区”。
“那时候的我们都是小鲜肉,穿着制服,手势动作也很规范,刚一上岗在烟台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杨军说,当时满大街都是自行车,所以维护自行车秩序是交警主要职责之一,交警巡逻也是骑着自行车巡逻,从“市区”南大街跑到“郊区”只楚幸福......
后来中队终于有了摩托车,再后来就配备了两辆较高级的勤务车,从原先的一两辆侧三轮摩托车(俗称偏斗)升级为人均一辆两轮摩托,大大提高了效率。再后来,中队也配置了北京吉普车作为巡逻车。
烟台街头也逐渐出现出租车、客车、货车等,交警的管理方向也开始转向对机动车的管理。有趣的是,当时开出租车是个让人非常羡慕的职业,因为可以“天天坐车”。
如今,烟台市区机动车保有量剧增,交警各大队的警车加起来也好几百辆,交警基本上可以做到二十四小时巡逻,全天候监控,发生事故也能保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信号灯一变,我就边转圈儿边吹哨儿”
有岗亭的地方,自然少不了信号灯的存在。谁曾想,改革开放初期的信号灯都是手动控制。杨军回忆,那时候民警要在控制器里设置好各方向红灯秒数,根据现场车流大小拨动开关即时控制,而且信号灯也只有东西和南北两向控制。“信号灯一变我就转圈儿(转体),打着手势吹着哨(警哨),一天下来,胳膊腿儿都酸呼呼的。”
进入21世纪,信号灯控制终于由半自动进入到全自动,信号灯的覆盖面也几乎涵盖整个城区的大街小巷,传统的管理方式也逐渐被高科技手段替代。
2013年的一天,一辆公交车在烟台市区行驶,临近路口约20米的时候,前方绿灯眼瞅着要变成红灯,但司机并没有踩刹车减速。原来,当电子监控发现公交车即将遇到红灯,为了让其能尽快通过,系统自动延迟几秒的绿灯时间。
这是新启用的烟台市智慧交通管理云应用平台发挥了作用。这套系统能通过检测各路口平峰、高峰,工作日或节假日车流量,配置不同方案的信号灯,计算调整每个方向的信号灯时间。烟台市智慧交通管理云应用平台还荣获省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烟台公安交警部门还将不断探索创新,通过AR智能眼镜采集、OCR识别、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大数据快速比对分析、关联分析处理,打造智慧交通建设,推动交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全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步入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时代。
那个年代,“通知事故靠吼,处理事故靠瞅”
80年代,因为马路上车辆很少所以交通事故也少。“那时候配备的就是手台,后来有了BP机,路面上有交通事故,老百姓就会直接告诉执勤交警,或者给岗亭打电话告诉事故地点。”杨军说,因为那几年没有抓拍设备,所以处理事故一般都是靠“经验”:根据刹车轨迹还有洒落的零部件来判断处理,寻找事故的真相。直到90年代末,电子警察上岗,“通知事故靠吼,处理事故靠瞅”的时代才算过去。
现在,烟台电子眼覆盖程度已达到“天网”全覆盖程度,不但是路口,甚至连小区、公共场所的每一处角落也都安装了电子监控。小到不礼让行人,违规压线变道,大到超载超速交通逃逸,每一处违法行为都将无所遁形。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交通系统和互联网+时代也已然到来,瞅着大屏幕就能观测到实时车流量,礼让斑马线也可以监控抓拍,发生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可以快速处理......
回望改革开放近40年的风雨历程,作为一名基层交警,杨军感慨万千:“我见证了这么些年来烟台道路交通管理的变化发展,烟台紧跟改革大潮,通过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也看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侧面也体现出腾飞的‘烟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