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灌南县新安镇中心小学 汤红云
【连网】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父亲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当时的家庭经济非常困难,食品来源主要靠给生产队劳动分得工分,根据工分的多少来确定粮食的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样分得的粮食根本不够全家吃,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如果遇到一家当中成人劳力多的还要好一点,我们这种劳力少的人家,过的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父亲一共兄弟姊妹六人,加上爷爷奶奶一共八口人,到了父亲十五六岁时,全家病死的、饿死的,最后只剩下父亲和姑姑两个人,后来姑姑14岁时由于生了一场病,没钱医治,早早夭折了。只剩下父亲一个人,凄惶伶仃,遭人嫌弃。头脑聪颖的父亲,凭着他惊人的毅力,高中时考上省重点中学--淮阴中学(现在的淮安中学),但由于经济无人供给,心灵饱受创伤,最终未能考上大学。回到农村的父亲举目无亲,身心极度疲惫,他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几度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后来,在村干部的关心和帮助下,他成了一名乡村代课教师,白天上课,晚上和母亲一起劳作。
听父亲说,当时学校的教室大都是土坯瓦房,窗户也是没有玻璃的,天冷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破口袋,破棉衣或塑料袋用来封堵窗户。即使这样,孩子们还是冷得瑟瑟发抖,遇到下雨天屋顶经常漏雨,还存在墙体倒塌的危险。教师宿舍更是紧缺,父亲都是风里来,雨里去,孩子们也大都是回家吃饭,实在远的就自己带饭。那时的体育运动设施是稀缺资源,乡村的体育运动设施就是一块泥土地板的篮球场和一副木桩篮球架。课余时间,父亲经常带领孩子们打打球,锻炼锻炼身体。教室的课桌除少量木质的外,很多用石板做成的桌面。地面坑坑洼洼,稍不留意就会跌倒,这是常有的事,校园里师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也是家常便饭。黑板是木制的,板面用墨汁涂黑,粉笔在上面写不了多长时间就变成了白板,又要像刷墙一样重新把它涂黑。母亲经常抱怨父亲不爱清洁,每天回家一身灰,父亲只是憨厚地笑笑,不置可否。当时,虽然条件简陋,环境恶劣,但是父亲不觉得一点苦,相反,他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的父亲由民办教师转正为正式的公办教师,这时候父亲干劲更足了,教起书来也到了忘我的境界。五个子女也在他的严格教育和悉心指导下,如拔节的春笋,茁壮成长。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我也成了一名教师。每每回到父亲身边,跟他谈起现在的农村校园,父亲总是那样的欢喜,他爱听我说起“校园俨然一座美丽的花园,整齐的绿化带,平整的水泥操场、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楼走廊,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绿茵茵的小型足球场、科学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图书室、书法绘画室、各种功能室一应俱全……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室里有了电视机、多媒体和投影仪,上课不再是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多媒体等设备走进了课堂,老师可以不必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彻底告别了一根粉笔加一块黑板的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教室里就能从网络上享受到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用多媒体等给学生展示课本知识,既生动又形象。目前‘互联网+教育’的行动计划也正准备实施,将引进、开发示范课程,开设‘在线课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九十年代国家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吸引了大量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使教师行业充满了生机活力。现在的教育发生了跨越式发展,和国际接轨,实现资源共享,彻底改变了封闭、贫穷、落后的教育面貌……”每当这时,我总会看见父亲饱经沧桑的脸庞上舒展着欣然的笑容。从教几十年,他早已与乡村的土地密不可分,他早已成了那片教育热土上的守望者!
父亲经常对我们说:我们的祖国经受了那么多的苦,遭受了那么多的磨难,才有了今天。这是在各条战线上的人们共同努力、共同拼搏的结果,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过去,才能看见未来、懂得感恩,才能幸福永恒。祖国养育了我,养育了像我们一样千千万万的小家。我们要感谢党!感谢祖国!我要把我这最后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永恒的教育事业中去。我永远是校园里的一块土啊!
现在的父亲早已退休,每个月退休金接近六千元,孩子们给他买了二层楼房,儿孙绕膝,父亲心里有说不出满足感和自豪感。他虽然已经从教育一线退下来了,但他每天还是闲不住,平时除了锻炼身体外,还不忘做做公益事业,每个月坚持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一部分钱用来资助几名贫困的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当时小城的各个媒体都报道了这件事。每每说到这,父亲朴实憨厚的脸就好像笑成了一朵花。不仅如此,他在村里还捐资办了一个图书馆,免费供孩子们阅读,了解更多更广的知识,大大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
父亲年岁渐老,但谁能说他没有一颗永远年轻而富于爱的心呢?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