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乡村新城话变迁

张义松

【连网】  “熙墅湾的高层住宅建设进度很快啊,4幢高楼看着是一天一个样;职工之家晚上的灯光非常漂亮;海州湾会议中心后面又进行抛填施工了,是不是又有什么新的项目开工啊?”一向故土难离的父亲时刻关注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几乎每天都要到“老家”去看一看,回来后向家人讲述着当天的所见所闻。

父亲眼里的“老家”已经如烙印般刻在了他的记忆深处,这里曾经是我们家的责任田,那里原来是小码头......,在一处处的变化中,他如数家珍般的回忆着曾经的过往。

在我的记忆里对“老家”的印象虽然没有父辈们的那般留恋与难舍,但伴随着改革发展的浪潮,曾经的故土上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小时候,在这块当地老人眼里像是簸箕的区域里有两个村庄:东哨、西墅。至于村庄名字的由来在当地的地方志里都有详细的解释。这之间还有一段插曲,老一辈的人叫西墅为西市,以至于我们在上学时把“墅”念作“市”还遭来同学的笑话。然而时至今日,墟沟、海棠、院前的老一辈人还是习惯的念作“西市”,也许这就是乡音难改吧。那时候两个村庄的人们诠释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精髓,种地和下海(我们把捕鱼称作下海)形成了两个村的鲜明特色。我们的童年就这样在炊烟袅袅和鱼虾满仓中度过。

种地、下海两个行当在村里人们看来是非常辛苦的。那时的出海捕鱼没有现在的现代化设备,全靠个人经验,12马力的船就已经算是大船了,还要赶潮水。起早贪黑不说,有时候在海里遭遇风浪,真有一种九死一生的庆幸,以至于父辈们说出了“就算让小孩去要饭也不能让他下海”的狠话,那时候,因海难遭遇不幸的家庭还是有不少的。种菜也是一门技术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都是描述了耕种的辛苦。那时候最难受的就是灌溉问题,特别是夏天,正是瓜果时蔬上市的旺季。大伏天一家人齐上阵,挖沟开渠的,挑水灌溉的,那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水泵等机械化工具,全靠人出力气。小时候最怕大人叫去地里干活,一个半天下来,整个人都晒的脱了一层皮。现在想来,也很庆幸小时候曾经的这份磨炼。

改革发展的大潮始于2006年春,当得知两个村庄要被征用重新规划时,年轻人是高兴的,老一辈是惆怅的。发展在年轻人看来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意味着户口身份的改变,以前的渔业农业户口将变成城镇户口。当时的户口性质对招工就业有着极大的影响,我本人正是因为原先的农业户口,遗憾的错过了当时港务局的招工,这一错过就是近20年的时间,至今想起,仍是久久难以释怀。就这一户口性质的改变,让后续年轻人的前途更加光明了。老一辈则是纠结于那份故土难离的情节,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就要发生改变了,心中的那份沉重也是可以理解的。

“连云新城”,一个响亮的名字打破了原有村庄的那份宁静,也彻底掀起了改革发展的大幕。他东依北固山,西接临洪河口湿地,南靠242省道,北至黄海,总面积58.8平方公里, 是连云港市"一心四区"、"一心三极"的核心,汇聚了连云港最为优质的资源禀赋,山、海、岛、湖融为一体,是连云港承载国家战略机遇、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载体。建设连云新城是完善连云港市大港口、大城市、大产业功能,加快推动港、产、城联动发展,快速展现滨海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这是连云新城的官方简介,读一遍就能让你振奋一次。

那熟悉的小码头和夏日挑水浇灌的池塘早已不是儿时的模样,小时候总觉得两个村庄间的距离很长,如今连云新城的范围已经和临洪河接壤;那时的荒山野岭已变成了如今成为网红的北固山栈道;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海州湾会议中心、美食水岸、音乐喷泉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彰显连云新城CBD的特色形象;海州湾小学、圣奥本国际学校、苏州外国语学校等项目已让港城优质的教育资源逐渐汇聚,全学龄覆盖,成就孩子人生的每一步进阶;由我们港口集团新海岸公司开发建设的“熙墅湾”“雄踞连云新城的湾区中心,与连云区政府、连云区法院、连云区检察院咫尺为邻,项目不仅南抱500公顷北固山生态景区,北瞰9公里一线连云海景,是港城为数不多拥有一线山海景观资源的生态颐养社区,更有集团重金倾力打造的2万平方米的大型文体中心——港口集团职工之家。记得前几年集团开职代会的时候由于原工人俱乐部无法使用导致租用别人的场地开会,今年我们的职代会是在职工之家开的,犹记得集团某位领导的一句话“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了”!如今熙墅湾和职工之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

发展的大幕其实刚刚开启,父亲提到抛填工程其实是连云新城蓝色海湾基础工程(一期)开始的海上施工,假以时日,新城的发展必将掀起新一轮高潮。从06年到19年,13年的时间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太多的景致无法一一用语言进行描述,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家乡的印象也留在的记忆的深处。建议您有空来我们新城看一看,找一个本地人,让他给您讲一讲乡村的过去与变迁,说一说新城的现在与未来,相信您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