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灌南县田楼镇浦二庄村有位村民叫李久华。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是一位有心人,连续30多年的家庭账本记录了大小生活开支,也见证了普通农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时代变迁。昨日上午,笔者来到浦二村,映入眼帘的是美丽乡村的崭新画面,李久华家门前新修的道路宽敞整洁,长达一公里的文化长廊令人目不暇接,长满果树的农家小院生机勃勃。
“现在农村生活条件真的变了,村里有和城里一样的水泥路,家家吃的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大热天吹吹空调很平常,随时可以和城里的儿女视频聊天,这就是电视里说的全面小康!”多年来,李久华始终快言快语。
李久华1943年出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有的初中毕业生。她有两儿两女,目前都在苏南发展,大女儿和二儿子在苏州做消防工程,每年分别有五六十万元的收入,大儿子和二女儿都在无锡国企上班,收入不低且十分稳定。几年前,4个儿女全部在苏南城市落户,每家都花了100多万元买了商品房。每个月,儿女们都会开车回老家过上几天,有时还带着老人去苏州、无锡过上十天半个月。谈起儿女的成就,老人笑得乐开了花。
老人的小楼房建于2008年,连同装修当时花了不到8万元,看起来十分整洁。落座不久,李久华就带着笔者参观她家楼房的各个房间,一楼左边的房间是老人的卧室,床上被褥摆放得整整齐齐,床柜上还摆放着老伴生前和她的合影,她经常对着老伴“汇报”如今的生活变化。
在靠近李久华老人卧室的另一个房间,整整齐齐摆满了现在孩子都不认识的老物件,像以前洗衣用的大小木桶、挑水用的小桶、簸箕和蒌编及老人自己用塑料包装袋编织奇巧的工艺品。
在楼上靠右边的房间,有个档案橱格外显眼,里面摆放着一本本家庭“档案”,这些小账本见证了30多年来李久华一家的生活变迁。谈起当初开始家庭记账的缘由,李久华瞬间打开了话匣子。
1986年12月,村里账面上反映李久华家欠农业税860元,但李久华记得已经在2个月前通过以粮代税抵交了。后来,村干部从村民组长家里找出了写有李久华名字的那张被揉得皱皱巴巴的完税证。自第二年元旦起,李久华对上缴国家的农业税单和家庭日常开支进行记账,大到女儿结婚陪嫁,小到平时买的一盒火柴、孩子学习用品什么的,都被她一一记录下来。
“2004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以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种田不再缴税费了,乡村干部上门筹款的少了,为农民服务的多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每年我只记录村里的‘一事一议’和家里种植12亩田的成本核算账,新账本只记了五六页。每年几本账一点也不能乱,为了这个,我还专门买了个铁橱,将账本锁起来呢!”李久华老人一本正经地说。
后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多项惠农扶持政策。“农村合作医疗啦,危房改造啦,还有生猪保险和土地流转租金啦,反正都是对咱农民大有好处的。”李久华拿出了她最近几年的惠民小账本,“年轻人哎,你们看看,这些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购买农机补贴小账目,哪一件不是天大的好事啊!”电灌站何时建设、村民什么时间通电、通自来水、村民家门口什么时间铺上水泥路,国家每年发放化肥、农药补贴等等,看了李久华的账本,这些乡村“大事件”一目了然。
“说起庄户人的变化,我的家庭账本最有说服力了。”李久华老人越说越开心,“现在生活越来越好,都是因为党的好政策,今年春节前,大儿子为我新添置了3000元的高清数字电视,二儿子为我买了部2600元的大屏智能手机,每天晚上我都跟儿女‘见面’聊天。呵呵!”(李耀华 王华 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