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 王文 彭亚辉
【报告内容】新增高标准农田40万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9%。强化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继续抓好生猪生产恢复。
【权威解读】毛太乐(市农业农村局局长):2021年,我市将按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要求,聚焦“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重整农业、重构农村、重塑农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十四五”开好局、夺首胜。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工作,新增高标准农田4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3.9万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区域化整体推进行动,年内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乡镇、行政村数量分别达40个、840个以上,创建高标准农田示范村10个以上。强化耕地保护利用,实行“依法严管、良田良用”,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
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在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村和示范片建设,打造“机器换人”工程示范点。新增各类农机装备8000台套,全市农机总动力达648万千瓦。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三麦机播技术,全市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超过400万亩以上。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突出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增效益,确保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50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70亿斤以上。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园艺作物标准园及绿色蔬菜产业基地创建工作,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占比突破50%。加快生猪生产扩能增效,组织实施春、夏、秋季“三大防疫”行动,强化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网格化管理,规范生猪经纪人管理,严厉打击生猪违规违法调运行为。创建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20个,全市规模养殖比重达90%以上,全市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81%。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 王文 彭亚辉
【报告内容】实施农村水电气路等设施改善工程,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全覆盖,完成黑臭水体治理80条,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80%。
【权威解读】杨建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今年,我市将围绕营造宜居环境,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强化《乡村清洁条例》宣贯,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长效机制,注重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的局面。在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试点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成立专业化的长效管护团队,实施垃圾、污水处理等付费制度,探索农村无害化户厕市场化维护管理等新的整治途径。实施“百千万”培树工程,新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00个,市级庭院美化示范户1000户,县级庭院美化示范户10000户。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整合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改善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垃圾收运设施、村内道路等,全面提升农村水、电、路、房、讯等条件,加快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建设,实现穿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路硬化全覆盖,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
全面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赣榆区“1+12+N”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逐步将非规模畜禽养殖粪污利用纳入全市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力争完成非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提升秸秆综合利用能力,扩增秸秆离田综合利用总量,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及省控点例行监测,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建成废旧农膜“市、县、乡、村”四级回收利用网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王文 彭亚辉
【报告内容】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四个不摘”,“精准防贫保”提标扩面、应保尽保。发展乡镇扶贫产业园,新增市级示范园10个。
【权威解读】毛太乐(市扶贫办主任):今年,我市扶贫工作重点是健全防贫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稳步实现相关政策有效衔接。深入实施“12345”精准防贫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对脱贫的重点县、经济薄弱村、低收入人口,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在过渡期内总体稳定,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和不发生新的贫困。
推进“精准防贫保”提标扩面。接续推行“精准防贫保”,保费筹集标准全市统一提高至100元/人/年,将边缘易致贫户、收入骤减户、支出骤增户纳入监测保障范围。推动将防贫保救助纳入医保“一站式”结算系统,优化救助流程,全面提高救助效率。
提升扶贫产业园增收效应。引导各类资金、资源、项目向扶贫产业园集中,巩固提升现有乡镇扶贫产业园富民增收带动作用,加大市级扶贫产业示范园创建力度,推动土地资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年内提档升级扶贫产业园8个,新增扶贫示范园10个。大力推进消费扶贫,建设消费扶贫专馆、专区各7个,推动各县区扶贫产品进入《江苏省消费扶贫产品名目》,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
规范扶贫资产运营管理。引导有条件的县区成立扶贫资产运营管理平台,采取企业化运作,实现扶贫资产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相对独立,在确保扶贫对象基本收益的基础上,探索经营主体和以土地等资源入股的一般农户参与资产收益的二次分配,实现扶贫资产收益最大化。
加快农村三产融合步伐
□ 王文 彭亚辉
【报告内容】新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1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25家,建成省级以上乡村休闲旅游品牌10个。发展直采直供、冷链配送等电商新模式,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200亿元。新增“连天下”品牌农产品60个。
【权威解读】李筠(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聚力产业兴旺,我市今年将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优质稻米、设施蔬菜、食用菌、花卉果茶、规模畜禽、海淡水产六大主导特色产业,鼓励县区引进一批具备产加销全产业链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延伸产业链。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5个,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0家。
培育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创建,新增市级以上产业化联合体20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10个。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培育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新增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1个,力争培育全国农业产业强镇1个。
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强化农业公园、休闲农业园区、农家乐、乡村民宿、休闲渔家和康养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品牌,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休闲旅游品牌10个。强化数字农业技术创新,提升技术服务增强保障能力,建设智能农业示范点60个,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67%,发展直采直供、冷链配送、社区拼购等电商新模式,农业农村电商年销售额达200亿元。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健全以“连天下”为核心、县区品牌协同发展的区域公共品牌发展体系,培优涉农品牌商标30个,新增“连天下”品牌目录库农产品60个,申报“二品一标”品牌农产品50个,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65%,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深入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一张网”管理,引导生产主体主动参加追溯管理,全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率,力争获批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总值班: 王夫成 朱 萍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