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光辉历程·港城红色印记{23} 激情澎湃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连网】“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批示中如此指出。

“社会主义改造”,即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具体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当年的“新海连市”也参与到了这热血洪流之中,为当下的连云港发展提供了“强本固基”的历史支撑。

农业改造树典型

毛主席亲评“大社的优越性”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其中,对农业的改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农业改造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

百年01

新海连市和赣榆、东海、灌云三县各级党组织从1951年底层层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开始,根据广大农民的意愿,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推动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健康发展。市、县委在此基础上,都进行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办工作。“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半社会主义性质。”市委党史工办负责人介绍,在初级社里,土地、耕畜、农具仍是入社农民的私有财产,只是交给合作社统一调配和使用。初级社建立生产、劳动、财务三大管理制度,完善评工记分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与按土地入股分红及其他生产资料报酬相结合的分配方法,可以组织起较大规模的劳动协作。

新海连市和三县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起步最早的是赣榆县,境内农村的第一个初级社──赣榆县玉河区南庄乡戴家岭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于1952年5月18日建立,入社70多户人家。当年秋,中共灌云县委以龙苴区严中美互助组作为试点,建立了灌云县的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社共有12户、53口人。县委在取得试点经验后,布置各区、乡党委、支部逐级试办,在1952年底前,又有一批初级社成立。1953年春试办的张湾乡大港初级农业合作社是现灌南县境内的第一个农业初级合作社。紧接着,中共东海县委在七区尚庄乡大丁旺村以2个互助组为基础试办起东海县第一个初级社——建国社。“这些试办的初级社由于有各级党委的直接领导、劳动模范的积极带头,坚持了自愿互利等办社原则,均有较强的凝聚力。”市委党史工办负责人介绍。

此间,有一个典型案例不得不提——朝阳的前进社。1952年底,中共新海连市委向朝阳乡派驻工作组,开始初级社的试办工作。1953年春,以劳动模范杨琴亭的常年组为基础建立新海连市的第一个初级社——前进农业生产合作社,有16户农民参加。成立当年,粮食产量就比互助组、单干户分别增长15.7%和25.4%,成为带动初级社发展的示范,使互助组、初级社的合作形式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欢迎,很多农户产生了要求入社的积极性。当年冬,这个社扩大到132户。到1954年冬,扩大到578户,成为一个规模很大的初级社。这件事很快被上报党中央,由此引起毛主席的重视。毛主席看过原文件,随即提笔将标题《社越大优越性越大》改为《大社的优越性》,接着洋洋洒洒写了259个字的“按语”。

此间,由于各市县在办社过程中,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总结出具有较强示范性的经验,并大力推广,因而使党的“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办社方针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是比较健康的,主要是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的增长。1952年,新海连市和三县的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56%,达43.47万吨;棉花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3.1倍,达565吨;油料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1.74倍,为18184吨。到了1957年,市、县掀起了升办高级社的高潮,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推进工商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建设热情不断高涨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新海连市、淮北盐场和赣榆、东海、灌云三县党委、政府全面贯彻执行了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利用、限制、改造”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并积极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扶持工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生产,稳定市场物价,调整商业,搞活流通。

百年02

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工作和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初,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全面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逐步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同时按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将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逐步提高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的目标。

“解放初期,新海连市和三县的工业规模很小,多数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几乎没有机械制造企业。且行业分散,设备简陋,管理落后,基础很差,经营困难,有的甚至濒临破产倒闭,工人面临失业困境。商业多数为小本经营,大户极少,市场十分萧条。”市党史工办负责人介绍,市、县委为解决失业市民的生活问题,对地方工业的恢复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于有利国计民生的行业,政府积极帮助和扶持发展。如对织布、百货、医药等行业,政府通过银行贷款进行扶持。政府对工业采取加工订货,对商业采取经销代销等措施,帮助大部分企业渡过了难关,维持了生活,缓和了劳资关系。

由于政府正确地执行了对工商业的政策,市、县工商业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1952年,新海连市委、市政府采取组织物资交流大会、放宽贷款、国营合作商业不断扩大对私营企业的加工定货等措施,对工商业进行了调整,使商品成交额、企业营业额、加工定货总值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繁荣了市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后,新海连市和三县即开始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试点工作,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1954年5月,新海连市成立对私改造办公室,并作出工作部署。随后,各区和国营企业也都建立对私改造领导小组,工商联成立对私改造辅导委员会,配合市对私改造办公室开展工作。首先是做好摸底工作,主要为摸清资本家的政治态度、资金、经营、货源情况,工人的政治思想、经济状况和技术情况等基本底数。同时对职工和资本家进行教育,通过召开座谈会,使他们学习贯彻党的总路线和对私改造政策精神;与此同时,还做好挂牌试点。市对私改造办公室向利通汽车公司派出工作组进行公私合营试点,市委于1954年3月15日正式批准利通汽车公司为公私合营,为全市开展公私合营工作积累了经验。

1954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加大对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力度,提出统筹兼顾、归口安排、按行业改造的方针。各行业以大带小,以先进带落后,先对中小企业进行改组、合并,然后实行公私合营。我市也紧跟步伐,开展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到了翌年年底,毛泽东主席指示:“中国的手工业和资本主义的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应当争取早一些时候去完成,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新海连市和三县县委遵照指示精神,决定加快改造步伐。此后,全市私营工商业改造工作进入高潮,很快,新海连市工业、商业、饮食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1956年1月25日,新海连市政府冒着-10℃的严寒,在新浦召开3万多人参加的“祝捷大会”,庆祝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或合作化。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各工商企业的绝大多数职工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市委党史工办负责人介绍。而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营的扩大,绝大部分私方人员、职工和合作店成员的工资福利也有了改善和提高,他们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不断高涨。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潮起”

让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更有成就感

新海连市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始于1949年秋。11月,新海连市创办了山东省临沂地区最早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海州席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有社员436人,这是全市典型试办的开始。到1951年9月,新海连市成立5个合作社,占临沂地区手工业合作社总数的一半多,在全地区起到了典型示范的作用。在试办合作社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切实注意把握合作化运动的方向,做到由手工业劳动者掌握合作社的领导权,以保证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同时通过加强合作社的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社员的政治觉悟,帮助他们树立以社为家的思想,激发他们齐心协力搞好生产和管理的热情。

市、县委和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先后出台一些具体措施,扶持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对资金不足的社安排银行贷款,安排税务和工商部门给予税收和原材料供应方面的照顾。据统计,新海连市银行部门共向铁业、织布业发放贷款137万元。在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市、县手工业合作化运动中先后出现海州席业社、新浦铁业社、新浦织布社、青口大众铁业社等典型和骨干社。虽然合作社在同时手工业行业中占的比重不大,但在发展生产、满足社会需要、扩大人员就业、增加社员收入、改善社员生活等方面都显示出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增强了对个体手工业者的吸引力。

1953年,中共新海连市委和三县县委根据中共中央的要求,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积极推动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连云港地区的手工业主要有四种类型:从属于农业的自然经济形态的家庭手工业;农家兼营的商品性手工业;独立经营的个体手工业;雇工经营的工场手工业。按照党和政府的有关规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主要是第三类,但也包括第二类中以经营商品性手工业为主的兼营户和第四类中雇工不足4人、本人参加劳动而且是手工业劳动出身的工场主。

1953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新海连市委在新浦召开第三次手工业代表会议,市委副书记许耀林作了报告,海州席业社等5个单位在会上介绍了他们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的经验。这里所提及的海州席业社值得一说,它是一个集体组织,主要职能就是负责购销,同时也为各家提供芦柴。各家各户把编好的席子送到“社”里,有关技术人员鉴定质量等级,然后根据等级付钱。芦席销售则完全是“席业社”的事了。“那时海州人都是铺睡这样的席子,但铺床所需毕竟有限,大部分是由席业社卖给粮食或盐业等部门。刚解放时还作为支前物品,支援过前线,所以编席的青年人,也以此为自豪,互相间开展劳动竞赛,谁织的席子质量好、数量多、等级高,谁就有功,谁就光荣。”我市文史研究者毛太銮介绍。

此后,各级党组织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努力调动广大手工业者组织起来的积极性,并坚持从实际出发,推广运用典型经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由小到大,逐步提高,稳步推进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而随着国家计划指导的不断加强,手工业生产逐步纳入地方工业计划,并确定以“四服务”(为农渔业生产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需要服务、为国家工业建设服务、为出口需要服务)为生产方向。市、县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积极帮助手工业行业与地方国营工商业及合作社商业牵线搭桥,建立产供销关系,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进行生产经营,使手工业生产有所保障。

历史更迭 人心不改

拉响产业发展“大引擎”

暮春时节,花果山北麓的韩李村万亩果园中,桃花已谢,杏花正开。漫步在杏花林中,一阵风过,落英缤纷,洁白的花瓣散落在游客的发髻、衣服上,让人沾染了一身春意。在过去的70多年里,市开发区朝阳街道韩李村几代人植树造林,让光秃秃的石头山变成了如今的万亩果林。正如韩李村党委书记李传茂所说,从穷村变为小康村,韩李村取得的成绩证明了绿水青山不仅是风景,更是村民们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

作为曾经被毛主席“点赞”过的朝阳街道,在如今的乡村振兴浪潮中,同样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朝阳街道以生态农业和特色生态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出集休闲、观赏、体验于一体的四季都可以采摘的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我市农业发展再次树立了典型标杆。实际上,连云港作为农业大市,如何发挥优势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连云港市以“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为主题主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农业重整、农村重构、农民重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全市“三农”工作取得明显阶段成效。

而我市的产业开发也马力十足,一片热火朝天。看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基地内高耸入云的塔架林立,港城经济奋进的蓝图在这里书写;听海州湾畔,灌河桥头,远航的汽笛已经吹响,新经济、新业态在这里孕育;漫步云台山下,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众多开放平台在这里陈兵布阵。赛场选将方显英雄本色,厉兵秣马书写时代传奇。今天,港城发展的条件越来越好,发展基础越来越实,企业家舞台越来越宽。

我市经济的长足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它们创造了全市超过一半的地区生产总值,贡献将近70%的税收,绝大部分就业依靠民营企业,在全市规模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0%。2019年,我市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着力解决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我市的手工业也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华丽转身,不少还都以“非遗”的形式重焕文化光彩——黑陶制作、柳编、葫芦画等,都在非遗传承人的产业化探索中重新“活”了过来。与此同时,通过对非遗项目智力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扶持,一批具有明显非遗标签、环保、高附加值的文创产品应运而生,不仅走出了江苏,更走向了世界。

“现在有许多土专家、田秀才,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都身怀绝技,往往是传承技艺的巧匠、带领致富的能人。”市文广旅局非遗处王源远介绍,建立常态化的乡土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加强跟踪指导服务,并对有贡献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才能激发乡土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地“香”起来、“火”起来、“壮”起来。

此时此刻,港城实体产业的弄潮儿,正紧紧抓住连云港发展契机,树立“百年老店”的远大志向,瞄准国内一流、世界领先,坚定不移、奋勇搏击,加快成长为行业的领军者、创新的引领者,真正成就一番为人称道、让人敬仰的大事业。(张晨晨 史贽仁 黄永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