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专题2021>>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港城红色印记
今年89岁的郇荣,现居住在海州。他手中拿着一本《春风化雨·郇华民传》,书中的“郇华民”是他的父亲。郇华民早年在家乡进行革命活动,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是连云港解放后东海师范学校(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前身)第一任校长。
“我的老家在东海县牛山街道郇圩村。”郇荣告诉记者,“父亲原名郇立三,生于1907年,在海州城内上中学期间,开始接触进步思潮。1928年,他从东海中学初中部毕业后,回到家乡郇圩,第一件事就是将我祖父去世后停办的郇圩小学复办。他的革命经历中,有很多是与学校、教育相关。”
1928年夏天,郇圩小学来了一名叫张淦清的新教师,是郇立三的同学介绍来的,真实身份是共产党员。“张老师以郇圩小学为基地,开展党的工作。那年秋天,在一间教室里,我父亲和另外两个青年农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9·18”事变后,郇圩小学成了进步青年聚会点,组织读书会,聚在一起阅读进步报刊,收听广播,评论时事。1936年8月,由60余名热血青年组成的“中国青年抗日救亡义勇团”(简称义勇团)成立,团部就设在郇圩小学。有几人当场宣布改名,表示这一天为自己新生的一天,其中郇立三将名字改为郇华民,坚决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937年底,由于和党组织失去联系,义勇团派李铁民、郇霈、郇华民、郇振中等6人分两次去西安找党。1938年元旦过后,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介绍,全部进入在陕西泾阳县安吴堡举办的“西北战时青年训练班”学习。一个多月的学习结束后,青训班领导安排郇霈和郇振中去延安参加八路军,郇华民和李铁民等人则回乡组织抗日游击队。
1938年5月,义勇团按照党的指示,在家乡继续扩大抗日宣传,积极搜集枪支弹药,发展抗日力量,并成立了抗日救亡宣传队,在全县巡回演出。那年夏日的一天,义勇团几名主要成员和第五战区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由中共地下党领导)派到东海的工作团成员,聚会在郇华民家东南炮楼(用于防土匪),决定成立东海县青年抗日救国团(简称青救团)。8月16日,青救团正式成立,选举周晓江、郇华民等9人为领导成员。
1939年2月24日,东北军57军与侵入海属地区的日军在郇圩几里外地方激战一天,战后双方迅速撤走。周晓江、郇华民马上组织青救团成员,去战场寻找遗落的十来支步枪和一些弹药,藏在郇华民家西南炮楼上。郇华民将自家两支步枪、一支猎枪拿了出来,同时又从其他大户人家借了两支步枪。经过大家努力,一共搞了18支枪,不久正式成立青救团武装队。
武装队成立后,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抗日斗争的深入,人员和枪支逐步增多。1939年4月中旬,这支武装被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三团四营。这年7月,四营离开东海西进,后参加主力部队。郇华民等一部分骨干则留下坚持地方斗争。
1940年元旦,中共东海县委新建了一支270余人的地方抗日武装——云台大队,钱霖任大队长,郇华民任参谋。不久,中共苏皖二地委书记杨纯来到东海传达上级指示,命令云台大队向西运动,向主力靠拢。
云台大队并入主力部队后,郇华民、周晓江等干部回家乡开展地方抗日工作。1940年春,他们来到东海西部的中寨一带活动,并建立一个文化服务站,从山东运来报纸杂志。当时陇海铁路东段被日军占领,分割路南路北。文化服务站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联络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秘密交通网。1942年后,逐步形成一条横跨陇海铁路,穿越当时东海、海陵两县的秘密交通线。
1941年初至1948年秋,在组织安排下,郇华民全力转移到另一条战线上,创办学校,培养进步青年,为党输送革命人才。这段时期,他先后在苏皖、山东根据地创建了沭宿海中学、沭海中学、滨海中学、滨南中学等学校。沭海中学建在八路军115师师部附近,他经常上门邀请师部和来视察部队的首长给学校师生做报告。1943年春,八路军部队发动郯城战役,他带领几所学校120多名年龄大些的男生和男教师,冒着枪林弹雨向前线运送弹药,送饭送水。
连云港地区解放后,郇华民先后任东海师范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连云港市水产专科学校校长等职,1991年病逝。(记者 史卫平)
总值班: 王夫成 刘昆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