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专题2021>>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港城红色印记
2002年6月18日,现代化功能齐全的医疗急救综合性建筑——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中心综合病房楼正式启用,标志着该院跨入拥有840张床位的国家级大型综合医院的行列;2008年11月29日,市第二人民医院建院100周年暨东院区门急诊病房综合楼启动仪式在市第二人民医院东院区举行;2018年4月,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投入使用……
从医疗条件简陋的小医院到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大医院,从百姓排队看病到享受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和“互联网﹢医疗”便民惠民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到综合医改、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健康连云港建设的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提档升级 从设备简陋到现代化配备
“以前,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差,更别谈医疗条件了。那时医院只有两栋病房楼,一栋是外科和妇产科加手术室,另一栋是内科和儿科。”今年66岁的陈晶,从1997年开始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工作,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
市一院高新院区门诊楼
市一院安宁疗护中心
“那时候我们用的设备是X光摄片机、胸透机,超声只有黑白A超,此外还有常用的血液检验仪器。我经常开玩笑说,那时医生诊断病情主要靠一双眼睛、一只听诊器、一双手,全凭细致观察和临床经验。”陈晶说,“以前我们儿科必须在其他常规科室配合下才能开展手术,如今的儿科已经从独立的专科发展成为较成熟的连云港市儿童医院,小儿呼吸科、小儿消化科可以通过支气管镜、胃镜等先进的医疗设备,给孩子们提供最佳的治疗手段和最优的诊疗方案。”
2017年,市二院在全市率先开展3D腹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手术
市二院东院区门急诊病房大楼
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苗重昌从医30多年,其所在的办公室位于高新院区2号楼。“搬到新院区后,空间增大了,设备增多了,医务人员逐年增加。”苗重昌说,“过去的影像科是辅助科室,拍一张片子去看看什么病。后来CT科、放射科、核磁共振室整合为影像科,并很快发展成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现在我们不仅可以从形态上判断病因,还可以做分子判断,从功能方面提供诊断支持,这得益于现在设备的引进、发展。”
2008年,市第二人民医院东院区(海连东路)门急诊病房综合楼启用,形成一院两区的经营模式,辐射东西部城区人口。心内科由原先一个病区扩增至两个病区,作为心内科主任的孙黎明挑起大梁,带领4名年轻骨干搬至东院区,从“零”开始,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奋力耕耘,如今市二院东院区的心内科已成为省级重点专科,常规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植入、起搏器安装、射频消融等心血管介入手术。
“随着医疗资源的增多,技术力量得到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患者满意度也达到省市级前列,作为一所百年老院,我们一直致力于给港城乃至周边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就医环境和更权威的治疗方案。”孙黎明说。
几十年间,我市各大医院纷纷实现提档升级。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市中医院医养康复综合楼、市妇幼保健院秦东门院区投入使用,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创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赣榆区人民医院创成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灌云县人民医院、东海县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综合性医院。全市共建成三级医院11所,专科医院7家,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级、省级救治中心各3个,临床检验等5个远程诊断中心。
深化医改 从看病排长队到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通过互联网医院,我不仅可以网上复诊,还能享受线下送药上门服务,真是方便又实惠。”刘女士是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胡怀霞的“老病号”,患有慢性红斑狼疮,需长期服药。以前,她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去医院复诊开药,自从有了互联网医院,她在家里就可以进行线上复诊、开药,药物直接快递到家。
一边是大医院“一号难求”、病患扎堆,一边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可罗雀”、长年“吃不饱”。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基层百姓看病难的现象,正在逐渐改善。
“我家孩子3个月大,这两天排便有点问题,听说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妇幼保健院的专家,就带孩子来看看。离家近又不用排那么长的队,真是太方便了。”日前,在海州区新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民曹女士高兴地说。
专家就在“家门口”,看病拿药更方便,群众的就医体验极大改善。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建成市县区一体化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东方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6家互联网医院建成运行,“互联网+”医疗服务全方位、“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互联网+”医疗健康监管全流程逐步形成。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成城市医疗集团6个、县域医共体9个、专科联盟19个,省级基层特色科室17个,医联体覆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并吸纳护理院、康复医院参与,医联体内专家资源、医疗技术、药品保障、双向转诊等上下贯通,推进改善基层看病难现象。县域就诊率超过90%。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接近70%,处于全省前列。
“以前是看病十分钟,排队挂号一小时。现在用手机就可以实现挂号和缴费,全程不用排队,我们老百姓看病便利多了。”日前,市民小张在市二院看完内科专家门诊后,由衷地发出了感叹。
去年底,市卫健委与腾讯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开展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作为全国首张电子健康卡的发布城市,我市近年来持续打造港城特色模式,以电子健康卡为金钥匙,打造全市统一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平台——“健康连云港服务号”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构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据了解,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平台的建立,为全市公立医疗机构提供了分时段预约挂号、实时挂号、在线缴费、实时报告查询、候诊排队查询等全流程就医服务,实现医院线上服务“一门户”。打通了国家、省、市医保结算平台和市直属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医保脱卡结算,实现线上支付结算“一站式”。平台开放了多方位健康管理功能,可以查询历次就诊的处方、门诊住院记录、体检报告等,提供了免费药具申领、120急救等功能,家庭医生在线签约,引导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实现市民健康管理“一篮子”。截至目前,累计使用该平台挂号、报告查询、缴费达到200万人次,为疫情防控减少人员聚集、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2020年省卫健委委托的第三方评估显示,连云港市公立医院总体满意度为91.12%,高于全省平均值,居全省前列。该平台还荣获了2020年中国智慧健康医疗创新应用实践优秀案例。
“我们围绕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以及看病更加方便等原则,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和医药的改革。新医改以来,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全面破除,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效整合,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健全。”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周伟说。
提升服务 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我市有序推进健康连云港建设,高水平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建设工作,“6+1”平台建设体系初步形成,在苏北率先实现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卫生乡镇全覆盖,创成国家卫生乡镇60个,初步形成健康城市共建体系。
“好多了,多亏了邱医生你,疫情期间还上门为我诊治,我的高血压才得到了控制,太感谢你了!”昨日,海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邱文娟上门为签约服务对象进行例行检查。
为打通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我市所有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共组建549个家庭医生团队。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分别达48.6%、71.8%,基层首诊式签约人数较上年增长41.2%。全市统一实施8+4签约服务包: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提供8个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针对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4个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包。
考虑到特殊人群需求,我市相继开发了各类特殊服务包:针对残疾人康复需求,制定了全市统一的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包,为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针对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提供免费体检服务;针对离休干部,提供上门签约服务。同时开展妇女、儿童、老年人、慢病患者等点单式签约,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全市通过签约服务信息平台完成签约200余万人,签约居民可通过 “健康连云港服务号”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或我的连云港APP查看本人健康档案。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医保参保人员门诊统筹封顶线提高100元,让医保福利惠及更多签约居民。
昨日,在市妇幼保健院,“健康宝贝”申请窗口有不少人正在排队。“我今天要做好几项产前筛查,都是免费的。”32岁的孕妇周女士高兴地说。
自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我市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努力让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目前,我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80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4%。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73%。全市112家预防接种门诊全部建成标准化门诊,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实现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县区全覆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不断拓展,妇幼健康“三大工程”全国领先,县域住院政策内个人自付费用占比降至10%以内,惠及3.46万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医养结合机构20家,启动安宁疗护和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两个国家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卫生信用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发放全省首张“零材料”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该项目入选2020年自贸区制度创新典型案例。
除此之外,我市传染病救治能力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大幅度提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我市从11家医疗单位抽调59名精英骨干,组成一支精锐“部队”奔赴武汉和黄石两大战场,把“最厚实的家底”交给了湖北。留在连云港的医务工作者也全力以赴、日夜鏖战,在战“疫”一线书写医者担当,有力遏制了疫情蔓延,为本土病例一个月实现“清零”,确诊患者“零死亡”、院内疫情“零传播”、医护人员“零感染”作出了突出贡献,为百姓建起了安全屏障。
这次疫情防控让百姓更加深切认识到公共卫生与健康安全密切相关。当前,我市卫生健康系统坚持“疫情一日不解除、防控一刻不放松”,严防输入、严防反弹,不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着力打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连云港样板”。
周伟表示,未来,市卫健系统将坚持以构建苏北鲁南交界区医疗卫生中心为发展定位,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以全面建设健康连云港为统领,以创建国家健康城市为抓手,坚持抓重点、强特色、补短板,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