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专题2021>> 田湾核电站七八号机组开工>> 见证者说
【连网】 11月4日,江苏核电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马一先生,应邀参加央视访谈节目《我的艺术清单》,已是83岁高龄的他,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核能动力工程专家,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更是中国核能领域第一代的专家。
“学习型田湾”造就核电新人
“这座核电站集中了俄罗斯很多非常先进的设计理念、技术和设备,很多技术在世界上都是首创,甚至连俄罗斯本土的核电站都没有……”马一提起田湾核电站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时,心情就抑制不住地激动。
田湾核电站建设初期,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缺乏。当时公司有职工1039名,40岁以下的青年人就占到了87%,而且大多数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公司只能从相关科研院所聘请老专家带领年轻同志开展建设,被称为“爷爷带孙子干活”。
田湾核电站的总工程师马一是上世纪50年代赴苏联学习核工业知识的老专家,1988年开始参与田湾核电项目,经历了从电站的建设到一期工程商运的全过程。作为“老同志”,马一同样也承担起了对中青干部进行传、帮、带的重任,和年轻员工一样吃食堂、住宿舍,生活上不讲条件、不要照顾,工作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马一觉得,田湾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所学有用武之地。他对这些年轻人的评价很高:“因为有施展才华的地方,他们学习起来非常刻苦,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能掌握语言和技术,现在许多关键岗位上都能独当一面。”
田湾核电一期:友谊与合作的工程
2002年5月,马一被聘任为江苏核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对设计、施工、安装和调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负责。
“田湾这两台机组的设计同世界其他国家的设计区别很大,与俄罗斯以往的机组相比,也作了多项改进。因此,俄方在设计时采用的很多理念在全世界都是第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视田湾机组为‘原型堆’。”2007年,马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数年的建设过程中,中俄专家在田湾核电一期工程建设现场携手工作,会因为两国规范、标准的不同或俄方与国际通用标准的不同,对一个问题不断思考、反复试验。“我们常讲应该采用成熟技术和经实践验证过的新技术,为此就需要付出无数的汗水与光阴。”
马一举例说,“主冷却剂循环泵的水润滑轴向推力轴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水代替油进行润滑和冷却可以极大地减小引起火灾的风险,这是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为此,俄方在试验台架上进行了5000多小时的试验,才终于将这项技术投入实际应用中。通过近两年来不断的调试和运行实践,已经基本掌握了它的规律,并能根据需要更换相关部件。时至今日,这项技术日臻完善,与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中俄双方专家的共同努力下,1号机组于2007年5月17日投入商业运行,2号机组于2007年8月16日投入商业运行,两台机组商运后均保持连续安全稳定运行。其中,1号机组至第一个燃料循环结束连续稳定运行了191天4小时,创造了当时国内核电机组并列运行的最好纪录。“1号机组第一个燃料循环就取得了这样好的运行成绩,这其中凝聚了中外所有参建人员的心血,这是田湾人的骄傲。”马一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