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历史悠久,源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实际上,连云港各地的清明祭祖风俗都不尽相同。比如每年清明节,来自两省三县十几个村的200多个何氏宗亲,从四面八方来到位于连云港赣榆区班庄镇的祖居地祭奠先祖,焚香烧纸祭扫祖碑,同时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好不热闹。这样的清明“集中祭祖”活动,在我市的城乡普遍存在,乡村地带尤为普遍,只是各有各的“家族特色”。
“家庭祭祀活动是我国祭祖风俗的主要内容之一。”市民俗博物馆相关人士介绍。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寄望于后裔的繁盛,源自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
当然,祭祖不光集中于清明节,除夕、重阳、中元等也是祭祖的传统节日。我市跟全国很多地方的风俗类似———有的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在初一早开家门前祭拜,项目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适逢一些特殊时刻,也会施行祭祖活动,譬如在我市,家族里有人生下孩子,便会煮红蛋祭祖,又叫上喜坟,向列祖列宗报喜添丁,同时向四邻亲友送喜蛋报喜。
此外,清明假期里,还会看到我市的各大公园、露天场所等,有不少市民成群结队地放风筝或者荡秋千。其实,这些在民间广泛流行的游艺活动等也与清明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市风筝协会相关人士介绍:“以前,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因此,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的不幸、烦恼和灾难写在风筝上,风筝升空后有意扯断或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飘走,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随风筝带走了。当风筝落在院子里或者飘在地上,人们也不会捡,怕沾‘晦气’。”
荡秋千也是发端于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据市文保所相关人士介绍,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到了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张晨晨)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笑爽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