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说到,刘少奇一行越过敌人层层封锁线,于1942年4月10日经苏鲁交通线,安全到达山东抗日根据地指挥部——现在的东海县西朱范村,开始了长达100多天的紧张工作。那么,在西朱范这个偏僻的小村里,刘少奇是如何不负重托,力挽狂澜,开创山东抗日新局面的呢?
践行初心
请看东海党史故事100讲
刘少奇在西朱范村
在延安杨家岭的一间窑洞里,至今悬挂着一幅刘少奇与罗荣桓等领导1942年的合影,见证着他们在西朱范村携手抗战的峥嵘岁月。
西朱范村位于沂蒙山区南部的边沿,当时是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纵队司令部的驻地,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刘少奇同志到了我们村,就住在王家大院的三间花房里,堂屋用来公用,右边一间是他的卧室,用两块门板做床,用包袱里换洗的衣服当枕头,左边的一间房子由警卫员住,随行人员有的住西朱范村,还有的住在附近的小湾村和半路村。
1941年3月至1942年初,日军在华北连续疯狂扫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加上部分地区严重灾荒。在敌顽夹击和天灾频繁的情况下,山东抗日根据地面积逐渐缩小,处境极端困难。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纵队主要领导人对反扫荡策略和群众工作等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思想难以统一。
1942年,毛泽东电告时任新四军政委和华中局书记的刘少奇:“目前山东工作处在比以前更加艰苦的阶段,……特别是高级领导同志间存在互相不满与极不团结现象。”“你经山东时请加考查予以解决。”毛泽东同时致电山东领导人朱瑞、陈光、罗荣桓:“你们之间的争论,中央派少奇去山东和你们商讨解决。”
刘少奇带着嘱托,一进村就开始紧张的工作。他先后和山东分局书记朱瑞谈话3 天,和115师代理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谈了1天1夜,和山东纵队政委黎玉谈了1天,他用朴实的话语,引导大家以抗战大局和人民利益为重,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家感到无比亲切,产生了良好效果。经过半个多月深入交流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刘少奇统一了山东地区党政军领导对抗日形势的看法,并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1942年4月25日至29日,刘少奇主持召开山东分局扩大会议,滨海区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刘少奇高屋建瓴地提出三项工作任务。第一,要粉碎敌人的扫荡,并开展敌伪工作,向敌占区发展;第二,要击溃顽固派对我们的进攻,加强友军工作,进行统一战线工作;第三,要组织群众,发展群众武装,加强军区工作和改造政权工作。
与此同时,为解决毛泽东所说的“领导骨干”问题,刘少奇决定:一是建立有力的政治军事统一领导中心,一切领导集中于山东分局,下设军政委员会;二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山东纵队司令部及山东分局合并办公,直属队从万余人缩减到3500人;三是山东纵队一旅拨归一一五师建制,胶东五旅成为机动部队,将来亦拨归一一五师;四是山东分局朱瑞和黎玉均驻一一五师师部,与陈光、罗荣桓一起办公,罗荣桓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彻底解决三个机关各司其责,权力分散,关键时刻难以统一的问题。
刘少奇同志对群众运动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他经常穿一身粗布便衣,走村访户。先后到赣榆县的大树、临沭县的夏庄、东盘以及北辰等村,大家都叫他“老胡”。“老胡”问村民最多的是:“你们村里有农救会吗?老乡是不是都参加了?减租减息减得怎么样啦?”
针对山东地区群众工作比较薄弱问题,刘少奇专门作了《群众运动问题》报告。明确提出“在当前,减租减息就是山东的中心工作,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来做。要全党来抓,党政军民各方面干部都来抓”的方针,得到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大家感到“方向明确了”“工作有办法了”。
从5月开始,山东分局抽调300 名干部组成工作团,按照刘少奇 “中心突破”的指示,用典型引路,以莒南、临沭为中心县,在9个中心区、30个中心村、120多个外围村广泛开展双减增资的群众运动,很快掀起了双减增资的热潮。至6月底,仅滨海根据地一个县,进行“双减”的村子就达44个,增资人数1.3万人,增粮9.1万斤,减租1191 户,减租土地1.1万亩。根据地的群众运动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了,党组织借机大力推进民主政权建设,根据地抗日实力得到空前加强。
刘少奇在西朱范村,虽然只有短短的100天,但他以一个革命家的卓越才能,带领山东军民走出困境,打开了山东地区抗日斗争的新局面,圆满完成了中央和毛泽东所托付的重任。
7月下旬,刘少奇化名许行仁,经鲁南、鲁西前往延安。并于1943年3月,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踏上领导全国革命斗争的新征程。而他在西朱范村与山东党政军领导同志的合影也成为杨家岭窑洞里的永久纪念。
现在的西朱范人,没有忘记这段历史,他们在村部建起了刘少奇纪念室,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场景,无不记述着刘少奇同志在西朱范村指挥革命的丰功伟绩,也激励着全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革命传统,大力发展经济,快步走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总 监 制 陈 芳
监 制 刘再军 王正斌
策 划 张守忠
撰 稿 康宪利
编 导 胡传祥
制 片 刘再军
审 核 张守忠
主 持 刘 颖
解 说 苏 辉
摄 像 江 平 胡洪源
剪 辑 刘苏辉 江 平
音 乐 朱敬娜
美 工 胡洪源
灯 光 王 波
剧 务 陈百灵
鸣 谢
中共连云港市党史工作办公室
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
东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中共石梁河镇党委
石梁河镇人民政府
中共赣榆区党史工作办公室
联合摄制
中共东海县委宣传部
中共东海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连云港鸿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出 品
中共东海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二O二一年十二月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