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一列集装箱的“漂洋过海”

北纬34°44′,东经119°27′,坐标连云港港。

清晨6点整,立秋后的天气,有风触摸的痕迹。

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新丝路公司总经理朱彬,带着助手驱车抵达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他要盯着从韩国转港过来的一批货封箱、发运。

QQ截图20240131165225

从业30多年,朱彬见识过太多港口的大场面和高光时刻,参与策划过不少港口的大事件,是什么货物值得他如此关注?

“这是一批教材,从韩国发往乌兹别克斯坦。”朱彬指着不远处正在作业的红色龙门吊告诉记者。吊钩升起又落下,一个个五彩斑斓的集装箱像堆积木般被稳稳地放进列车车厢里。

“一个柜子25吨,大概装有5000本。我们要分4批发送360个柜子。”戴上安全帽,朱彬走近轨道,用手机的镜头定格朝阳下这繁忙的港口一隅。

集装箱漂洋过海而来,搭乘列车而去,一路向西抵达中亚、欧洲,捎去的多是日韩的汽车配件、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等产品。而书籍这个货种,港口的理货员直言“第一次见”。

这批特殊的货物,让韩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这两个相距超5000公里的国家,通过海陆交汇的连云港紧紧相连。

特别的缘分,源自今年7月份的一次跨国推介会。

7月10日,由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举办的“中国(连云港)—首尔国际物流服务推介会”在韩国首尔举行。会议茶歇时,韩国泰雄集团会长韩在东在代理的介绍下,与朱彬相识。

花甲之年的韩在东与朱彬寒暄几句后,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能否在9月1日、10月1日前将两批教材按照约定时间送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这是1-11年级的教材,关系到乌国孩子开学大事。1-4年级的有些急,9月1日之前必须送到。5-11年级的,10月1日之前送到即可。”一旁的翻译将韩方的要求转述给朱彬。

算了算时间,从连云港到乌兹别克斯坦的中欧班列,最快10天能到,时间较为充裕,朱彬很干脆地回答:“没问题。”

然而,事情并没有预料中那么简单。

“回国后,我才知道,这批书籍原本没打算从连云港走,是连云港中欧班列的便捷,让他们改了主意。”朱彬笑着说。“既然他们选择了连云港,我们一定让这批货走好、走顺。”

7月26日是约定好集装箱抵港的日子,新丝路公司等来的却是“船期推迟”的消息。

“是出了什么状况吗?还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朱彬不由得有些担心。

联系泰雄集团后,得知韩国连续暴雨,恶劣的天气影响了船期。

一天、两天、三天……再拖下去,时间就很紧了。

为了保障集装箱顺利过境通关,连云港港口集团一方面保持与韩方的联系,一方面提前和海关、铁路、中哈物流基地等相关单位多次开会协商,围绕卸船、转场、通关、装车发运的全流程进行模拟演练。

7月31日,首批教材抵达连云港港。

与箱子同来的,还有韩方代表洪大谦一行。

“一周内发货我们能接受。”会谈时,洪大谦带着歉意说。

想到急等着教材的乌方,港口控股集团董事长杨龙亲自指挥:“能不能明天发货,创造一个连云港速度?”

“必须能!”连云港中哈物流公司总经理左学梅当即表态。

那一夜,港口人无眠,海关人无眠。在船舶进入锚地时,港口方面便开始申报流程,待抵港后,直接卸船分流至中哈物流基地装车。连云港海关也加速通关流程,省去了落场、提箱、进场、等待等一系列中间环节。上海铁路局集团公司还特地为该趟班列从邳州协调了20多个空车皮。

经过理货、报关、查验、装箱等环节,短短十几个小时后,一切准备就绪,整装待发。

韩方代表洪大谦紧紧握住朱彬的双手,激动地说:“在疫情发生之后,从来没有体验过这样的速度,今天在连云港,实现了!”

8月1日上午11点半,班列鸣笛启程,望着西去的列车,朱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东书西进’,连云港首开中亚书籍班列一期项目,累计4批书籍全部顺利发送。”

而这只是连云港港海铁联运历程中的一个小片段。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连云港于1992年发出了第一列国际集装箱运输专列,全长1万余公里的跨境之桥将连云港推向了世界舞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一头连接陆桥,一头临眺海洋的连云港有了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山海之间,东西双向货物在以连云港为重要节点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上川流不息。

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是“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合作首个落地的实体平台项目,已累计到发中欧班列5785列,全国领先。班列线路从中亚五国逐步拓展到土耳其、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覆盖了104个国际货运站点。

每天,这个东方大港的早晨,从云台山下斑斓旖旎的如画风景中开启,也从一列列“钢铁驼队”双向奔赴的忙碌中开启。装满货物的集装箱漂洋过海而来,又“坐”上中欧班列驶向远方……(记者 王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