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22年9月2日 10:30
地 点:连云港发布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宋雅浪
发布人:国家统计局连云港调查队副队长 赵晓丽
市统计局副局长 孟祥春
市教育局副局长、市委教育工委委员 李宏伟
市民政局副局长 许明
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市卫健委党委委员 朱利文
发布议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市贯彻总书记“后发先至”重要指示精神,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综合数据、全市人口结构、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民政事业发展、健康连云港建设等内容
宋雅浪: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各位参加“奋进新港城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第六场——人民生活专场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主要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市贯彻总书记“后发先至”重要指示精神,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综合数据、全市人口结构、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民政事业发展、健康连云港建设等方面情况。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他们是:国家统计局连云港调查队党组成员、副队长赵晓丽;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祥春;市教育局副局长、市委教育工委委员李宏伟;市民政局副局长许明;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市卫健委党委委员朱利文。我是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宋雅浪,本场新闻发布会由我主持。
下面,我们进行今天发布会的第一项议程,请国家统计局连云港调查队党组成员、副队长赵晓丽女士发布近十年来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综合数据情况。
赵晓丽: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聚焦富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港城的关键之举,多层次、多领域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十年来,全市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
一、收入实现翻番,共同富裕新格局加快形成
十八大以来,在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养老金标准、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大众创业等多项惠民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全市富民增收态势良好,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共同富裕新格局加快形成。
(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2-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连上了两大台阶:2016年跨过“两万元”大关,达21230元;2021年跃上新台阶,首次突破“三万元”大关,达32295元。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2年的2.2倍,顺利实现“翻一番”,十年年均增长9.3%,增速水平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比全省年均增速高出0.6个百分点。
(二)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9435元增长到2021年的39862元,年均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9340元增长到2021年的21373元,年均增长9.6%。十年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一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年均增速高出1.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也从2012年的2.08:1缩减至2021年的1.87:1。
(三)与全省相对差距总体缩小。
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68.0%,比2012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占全省平均水平的69.0%、79.8%,分别比2012年提高1.5、2.8个百分点。
二、收入全面增长,增收渠道多元化趋势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市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全面增长,增收渠道日益拓宽。
(一)工资性收入撑起“压舱石”重担。
得益于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得益于富民增收举措的不断推进,全市居民就业形势良好,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6956元,比2012年的7529元累计增长125.2%,年均增长9.4%。十年间,工资性收入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50%左右,对居民增收的“压舱石”作用持续显现。
(二)经营净收入仍为增收重要支撑。
全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落实入企服务、减税降费、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等一系列助企纾困举措,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改善营商环境。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6838元,比2012年累计增长82.1%,年均增长6.9%。其中,城乡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分别年均增长6.2%、7.6%。
(三)财产净收入成为增收新动能。
全市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之居民理财观念日趋成熟,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2385元,比2012年累计增长206.8%,年均增长13.3%,为四项收入中增速最快的项目。其中,城乡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6%、14.1%,均为增长最快的项目。
(四)转移净收入成为增收重要补充。
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等稳步提高,诸多政策性因素成为居民转移净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6116元,比2012年累计增长149.1%,年均增长10.7%。十年间,转移净收入在收入构成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由2012年的16.9%提高到2021年的18.9%。其中,城乡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分别比2012年提高1.4、3.6个百分点。
三、消费量质齐升,高品质生活愿景逐步实现
十八大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消费潜能得到不断释放,伴随物流、商业销售模式发展,居民消费进入新时期,有了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持续从传统的“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一)居民消费稳步提高。
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1038元,比2012年累计增长103.2%,年均增长8.2%。其中,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25278元、14917元,十年年均分别增长7.0%、9.3%,农村居民消费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
(二)恩格尔系数总体下降。
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为6912元,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即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33.3%下降至2019年的31.3%,受新冠疫情影响,2021年反弹至32.9%,但仍低于2012年占比。同时,居民更加重视营养均衡,水产品、蔬菜、鲜瓜果等消费有不同幅度增长,在外饮食类消费比重上升。
(三)消费升级步伐加快。
2021年,全市居民在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方面人均支出为6611元,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31.0%上升至2019年的33.2%,受新冠疫情影响,2021年缩减至31.4%,仍高于2012年占比。十年间,文教娱乐支出年均增长8.2%,交通通信支出年均增长8.3%,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增长9.0%。
(四)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全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明显增加、居住环境显著提升,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居住支出为4258元,比2012年累计增长113.0%,年均增长8.8%。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52平方米、59平方米,分别是2012年的1.6、1.4倍。居民耐用消费品不断提档升级,2021年全市居民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35辆,是2012年的2.3倍。
宋雅浪:谢谢赵晓丽女士的发布。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祥春先生发布近十年来全市人口结构情况。
孟祥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普查标准时点,连云港市常住人口为459.94万人。与2010年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20.59万人,增长4.69%,年平均增长率为0.46%。在全省的常住人口总量排位由第十二位提升到第九位。
从户别结构看,全市共有家庭户154.78万户,集体户5.96万户。我市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3人,受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住房条件改善和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影响,家庭户规模比2010年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7人减少0.44人。
从区域结构看,人口区域性集中度明显。全市各县区人口分布发生一些变化,按人口总量,依次是:东海县104.74万人、赣榆区100.38万人、海州区91.8万人、灌云县72.5万人、灌南县61.23万人、连云区29.2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有4个县区人口增加,有2个县区人口突破百万。连云区、海州区、赣榆区,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45.54%上升为2020年的48.16%,人口向经济更为发达、公共服务更为完善的区域中心聚集的趋势更为显著。
从性别结构看,人口性别比在合理区间。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33.52万人,占50.77%;女性人口为226.41万人,占49.2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65上升为103.14。性别比微升,主要是近十年来,本地农民工回流以及产业集聚对男性劳动力的吸引增加。
从年龄结构看,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21.40%;15~59岁人口占58.20%;60岁及以上人口占20.4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4.63%。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受生育政策调整影响,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回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也不断改善,老年人口的规模明显增长。
从城乡结构看,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83万人,占61.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77万人,占38.5%。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55.6万人,乡村人口减少35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9.8个百分点。
从预期寿命看,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8.32岁,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75.98岁提高了2.34岁。分性别看,全市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6.17岁,比十年前提高了1.63岁;女性首次突破80岁,为80.6岁,提高3.39岁。女性比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4.43岁。
从教育结构看,人口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7193人增加为14661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90年提高至10.05年。这表明过去十年我市人口素质得到持续改善。较高的人口素质,为我市经济转型尤其是创新驱动提供更多动力。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十年来,我市人口发展发生显著变化,既面临人口总量保持良性增长态势,人口素质稳步提升的有利条件,同时又面临人口结构转变、新型城镇化等方方面面的挑战。未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市将进一步提升人口质量,优化人口发展战略,构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新格局。
宋雅浪:谢谢孟祥春先生的发布。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请市教育局副局长、市委教育工委委员李宏伟先生发布近十年来全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有关情况。
李宏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连云港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开创了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港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注重育新人,立德树人落实有效。坚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课堂、进头脑,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思政课开齐开足率100%。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精确研判,精准供给,创新青少年乐于参与的“互联网+思政”育人新模式。开展全员参与的体育美育教育,落实“阳光体育”和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艺术教育居全省前列。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和用眼健康,江苏省连云港籍大学新生体质监测连续多年全省靠前;全省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显示,连云港儿童青少年视力位居全省前两名。全面开展劳动教育,通过设置专门课程、组织劳动活动、开展职业体验等方式,教育学生养成劳动意识和技能。
注重扩资源,教育资源大幅增加。坚持“两个只增不减”,教育财政投入逐年攀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十三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558.38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长40.29%;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111.7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33.48亿元。近五年,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近360所,新增学位17万余个,新增优质普通高中教育学位约4万个。实施乡村小规模和乡镇寄宿制“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两类学校”全部达省办学要求。
注重提质量,教学水平不断攀升。基础教育优质发展。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95.23%,公办园和民办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46%。实施小学“强基铸品”、初中“双促双控”、高中“品质提升”行动,开展高中优生培养支持计划,组织教师到南通等地跟岗学习,义务教育评估质量不断提高,多门学科位居全省前列;普通高中实现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实现省级优质高中100%全覆盖,四星级高中占比达到60%。新高考改革平稳落地,高考质量持续提升。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淮海工学院成功创建江苏海洋大学。
注重促公平,优质均衡坚定前行。所有县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较好完成省定目标,持续保持苏北领先。至2021年底,全市共组建教育集团106个,覆盖了超过全市62.7%的义务教育学校和62.3%的义务教育学段学生,苍梧小学云山和开发区校区、新海实验中学猴嘴和西苑校区等共建成效获得广泛好评;符合条件的教师交流占比保持在15%以上,其中骨干教师占比保持在25%以上。建成全省首个教育大数据平台,迭代上线“云海在线2.0”版本,实现优质教学数字资源全学段、全学科覆盖,全市72.8万名学生、4.23万名教师注册使用,使用超过5000万人次。
注重强队伍,师资水平全面优化。充实高素质教师数量,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数达到4.2万个,全面达到规定生师比。2019年以来,全市招聘新教师超过1万名;完成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全市建设省、市“四有”好教师团队40个,新建乡村培育站106个。打造高水平名师团队。全市培养了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和苏教名家16名,特级教师140余名、正高级教师130余名,各级教育高层次人才6500余名,骨干教师梯队更加健全。加大激励力度,实施“花果山教育英才计划”,健全教师荣誉激励体系,计划培养卓越教师、卓越校长和卓越团队300名,全面提高优秀教育人才奖励力度,营造好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的良好氛围。
注重优服务,教育惠民成效明显。“双减”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参与学生63.3万人、教师3.63万人,占比分别达到98.13%、96.03%,学生和家长满意度分别达96.93%、97.13%。开设《教子有方》栏目,已播出节目超过500期,提供家庭教育暖心指导,促进家校协同育人,获得社会一致好评。全面实施教育扶贫,近五年发放助学金6亿余元、生源地助学贷款近9亿元,惠及学生130万余人次,实现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应贷尽贷”。关心重点群体,五年来安排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近2万人。实施教室安装空调、灯光照明改善、课桌椅更新等设施安装更新行动,为学生提供更加舒适优异的学习环境。坚持安全第一,维护校园和校车安全万无一失;严格疫情防控,全面落实学校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持续开展好学校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等工作,确保教育系统防控稳妥有效。开展防溺水技能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
注重严管理,规范发展稳步提升。规范招生管理。2017年起实施“六个严禁”招生要求,落实“公民同招”,创新新生线上预报名系统,连续6年实现“零择校”“零借读”“阳光分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推进“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建立师德档案和考核清单,实行违反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实现常态清零,有力维护了每一名孩子的受教育权利。规范办学要求。治理小区配套园128所,努力满足群众家门口上好幼儿园的要求。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至7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更加规范,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
十年砥砺奋进路,昂首阔步新征程。“十四五”宏篇已经拉开大幕,全市教育系统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一手抓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教育发展活力,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成才观,深入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推动全市中小学规范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不断擢升基础教育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一手抓深化港城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师整体师德师风水平和专业能力发展,优化岗位设置、规范用人机制、简化招聘程序、谋划成长平台,着力解决基层学校“引人才”“留人才”问题,探索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抓两手、两手硬,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教育在港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宋雅浪:谢谢李宏伟先生的发布。下面,进行第四项议程,请市民政局副局长许明先生发布近十年来全市民政事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许明:各位记者朋友们,根据安排,下面我汇报一下近十年来全市民政事立发展的实践和成果以及下一步加强基本民生保障的任务及工作。
一、近十年来全市民政事业发展的实践和成果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功工作。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功工作。近十年来,市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持续推出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办了一批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实事,民政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民生底线兜牢兜实。连续多年提高低保标准,全市城乡低保月平均标准由260元、155元提高到640元,增幅146%、313%,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有力地服务了全市脱贫攻坚大局。围绕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识别、救助、退出“三个精准”,持续开展“问题大起底、兜底大排查”专项行动、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救助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审计发现问题专项治理,4年来新增低保1.09万人,退保6.6万人,低保领域精准救助率显著提升。及时足额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惠及3.8万名困难残疾人和2.4万名重度残疾人。集中和分散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由1000元/月、600元/月提高到2453元/月、1805元/月,增幅145%、201%。
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颁布实施《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出台社区(村)养老服务用房建设移交办法、建立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全市备案养老服务机构114个,其中公办养老机构56个、民办养老机构58个(含公建民营22个),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约4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40.25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64.3%。推进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双改造双提升”工程,建成县级失能(失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机构4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8个。建成农村老年集中居住区2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小型托老所、“关爱之家”1345个,实现了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全面落实80周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养老服务护理补贴等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有力保障各类老年人基本生活。
社会治理活力进一步激发。“政社互动”、“减负增效”、“三社联动”等改革成效明显。推动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持续新建改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达标率100%,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达标率86%,全市达标率98%,基层社会治理软硬件建设同步提升。圆满完成历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村(居)委会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委三会”社区治理模式全市推广率100%,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全面设立,为村(居)民提供了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平台,拓展了基层民主自治路径。《连云港市农村社区“一委三会”治理工作规范》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形成了基层可遵照执行、上级可考核监督的标准体系。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建成孵化基地22家,全市现有4022家社会组织。实施社会组织党建“三培养四融合五个好”培养路径,出台“五同步”实施细则,社会组织党组织“应建尽建”组建率持续保持100%。深化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全市433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成立社工服务机构74家,1939人取得社工职业水平资格。
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市社会福利中心2014年正式搬迁,市民政公共服务中心2018年投入使用,市康复医院2021年揭牌开诊。市人文纪念园主体建筑、室内外装修、室外配套附属已完工,预计10月底具备试运营条件。市救助管理站内部装修已基本完成,预计10月底具备搬迁条件。市儿童福利院迁建项目预计12月底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开展为期3年的散葬乱埋专项治理,落实殡葬“两个规划”,明确殡葬设施建设“三同步”原则,形成公墓建设“四种模式”,改造散葬坟18.6万座、老坟地3309处,节约土地3.4万亩,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开展殡葬领域“1+3”专项治理行动,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公益性公墓价格形成机制,保障群众逝有所安。全面实施免费婚姻登记、惠民殡葬等制度,为群众送上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二、下一步加强基本民生保障的任务及工作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健全完善高质量现代民政八大体系,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构建高质量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策部署,抓提标,促精准。落实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持续开展“问题大起底、兜底大排查”专项行动,切实做到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识别、救助、退出“三个精准”,兜牢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二是构建高质量养老服务供给体系。贯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落实《连云港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为抓手,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整合养老服务优质资源要素,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三是构建高质量儿童福利服务体系。落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经费自然增长机制,在乡镇(街道)建儿童“关爱之家”,在村(居)建儿童服务站,培育发展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工作机构和志愿服务队伍,完善家庭尽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高质量儿童福利服务保障体系。
四是构建高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体系。深化社会组织党建“三培养四融合五个好”发展路径,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诚信自律、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建立社会组织“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推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行政执法信息、年检年报信息、评估和表彰信息对外公开。
五是构建高质量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深入推行“一委三会”标准化建设,提升“政社互动”“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制度化水平,推进“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社会治理模式,完善以党组织领导为核心、政府负责为主导、群众自治为基础、法治建设为保障、科技支撑为手段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六是构建高质量专项社会服务体系。以散葬乱埋治理为重点,落实殡葬“两个规划”和“三个同步”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稳健、持续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提升地名、殡葬、婚姻等民政专项服务水平。
七是构建高质量基层民政保障体系。针对基层民政力量薄弱问题,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充实基层民政力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投入,确保基层民政部门有机构办事、有钱干事、有人做事、有场所服务。
八是构建高质量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针对全市民政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养老服务设施、儿童福利设施、殡仪服务设施,迁建市康复医院、市殡仪馆、市救助管理站,建设市养老服务综合平台,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宋雅浪:谢谢许明先生的发布。下面,进行第五项议程,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市卫健委党委委员朱利文先生发布近十年来全市开展健康连云港建设的有关情况
朱利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健康连云港建设,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广大人民群众就医体验和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78.32岁,较10年前增长2.34岁;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6.14张,较10年前增长72%;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87人,较10年前增长73%;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3.36人,较10年前增长89%。
一、大力推进健康连云港建设,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十年来,我市坚持以推进全域卫生创建、建设健康城市为抓手,高质量推进健康连云港建设。2017年,我市高水平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全市凝聚形成“同心同德、真抓实干、迎难向上、争创一流”创卫精神,成为全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成功典范。全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2年12.6%跃升至2021年的33.1%。
一是卫生创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全市秉持创卫为了人民、创卫依靠人民的理念,一方面强化党委政府推动,下移城市管理重心,实现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加大日常巡查检查;另一方面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社区党员、义工、“五老”等队伍作用,实行定人、定点、定片、定时,巡回督查,确保卫生创建无缝隙全覆盖。
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更加充实。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主线,全面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36平方米/万人。全市累计建成省级健康镇17个、健康村109个、健康社区129个、健康促进医院44家。全市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和“15分钟基本卫生健康服务圈”建立健全。
三是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更具特色。扎实推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定期开展面向大众的健康讲座,普及健康知识。立足我市资源优势,打造健康旅游产业发展载体,先后建成东海温泉、锦屏康养、连岛海滨风情等一大批特色小镇。
二、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广大人民群众就医体验明显改善
十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破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持续推出一系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举措,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2019年我市被国务院督查激励为“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
一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群众就医更便捷。由城市三级公立医院牵头成立医疗集团6个,由县区公立医院牵头成立县域医共体9个,全市建成儿科等专科联盟19个。全市累计建成省市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和社区医院54个。全市组建583个家庭医生团队,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全国电子健康卡在我市首发,累计发放电子健康卡377万张。建成全市一站式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平台,建成互联网医院8家。
二是建立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群众用药负担得到减轻。2015年以来,全市公立医院先后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实现零差率销售。推进落实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降低虚高价格。已有8批次国家和省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及“常连扬镇”医用耗材集采在我市落地。中选产品共涉及257种药品和18类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平均降幅50%,最高降幅超过90%,累计节约医疗费用近10亿元。2021年全市公立医院药品费用在总医疗费用中的占比下降到30%。
三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群众看病更放心。医疗服务环境明显改善,市一院高新院区、市新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医养康复综合楼等一系列项目相继投入使用。等级医院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建成三级医院11家,实现市属三级医院全覆盖,3家县区综合医院转设三级医院。医疗技术人才建设明显加强,全市建成省级临床(含中医、妇幼)重点专科43个,国家级救治中心3个,省级救治中心3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临床专家53人,设立国医大师、院士工作站9个。中医药服务加快发展,全市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重点学科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5个,培养国家级中医药人才32人、省名中医13人,灌云县、海州区、赣榆区创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设有中医馆。
三、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下阶段,我市将围绕三个“聚焦”,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
一是聚焦资源均衡布局,着力构建卫生健康服务高地。加快建设高水平医院。积极推动所有市直医院建成三级甲等医院或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水平,实现3个县和赣榆区三级综合医院全覆盖,力争1家三甲医院跻身全国百强行列。加快建设高质量临床专科。启动实施“花果山卫生攀峰计划”,以建设省级及以上重点专科(学科)为重点,遴选30个“高峰”项目,以健全薄弱专科为补充,遴选10个“高地”项目。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实施“十四五”花果山•科教强医工程,落实花果山卫生英才计划,努力建设一批医学创新平台、医学重点学科,培养一批医学领军人才。
二是聚焦织密织牢服务网底,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水平。实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行动。市级医院每年下派专家90名, 实现全市70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到2024年底,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家工作室开设率达到80%以上;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建设,到2025年,90%的机构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30%的机构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有效落实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各项政策措施,夯实基层卫生人员队伍,到2024年每万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稳定在35人以上。
三是聚焦深化综合医改,着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分级诊疗。提升城市三级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医联体试点工作成效,完善医联体内急重病救治、慢性病康复转诊机制,实现下转患者人次数占比逐年增长。加快发展专科联盟,提升成员单位专科技术能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改善群众医疗服务体验十项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实行实名制预约诊疗,分时段预约挂号精确到30分钟以内,二级以上医院预约就诊率达到70%左右;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所有市级医院、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建成互联网医院,覆盖100万名用户。
宋雅浪:谢谢朱利文先生的发布。下面,记者朋友们可以就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名称。
记者:刚才发布时提到十年来我市居民收入实现翻番,那么居民收入这个数据是如何产生的?
赵晓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于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当前,我市主要是按照统计报表制度,通过科学的抽样方法,在全市范围内抽取1100户居民家庭进行直接调查,来推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一方案和工作流程,统计部门组织抽中的调查户进行日记账,及时记录工资、补贴、家庭经营收支、红利、租金、利息、养老金以及交纳个税和社保费用等现金和实物收支。在每个调查点都聘请了一个辅助调查员指导调查户记账。在季末和年末调查员都要对调查户进行访问,用统一问卷对其人口、财产、社保、就业等收支相关情况进行访问登记。
今年是住户调查大样本轮换年。通常,样本设计使用周期为5年,本轮样本将于2022年11月到期,新样本将于下一周期,即2022年12月到2027年11月开展调查。
今年,全市将严格按照大样本轮换抽样方案和实施细则,按照常住地进行科学的概率抽样,抽选出1140户住户参加下一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当前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落实调查小区、住户样本抽选和落实工作,如果抽中您家,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配合。为国记账,使命光荣!
记者: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请问市教育局是如何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方向是什么?
李宏伟:一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区学校教育资源日趋紧张,教师缺口巨大。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经多方协同,2021年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数达4.19万个,首次超过国家标准应核定教师编制数,困扰全市多年的教师编制问题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全面加强教师培训。教师培训体系切实完善,市级教师发展学院正式运营;三县及赣榆区、海州区完成省示范性县级发展中心创建工作,为高质量开展教师培训奠定基础。全市建设省、市“四有”好教师团队40个,新建省级培育站21个。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市,项目前期工作快速推进。三是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全力保障教师收入、职业荣誉、育人环境等,教师奖励性补贴发放到位,制定出台我市减轻教师负担文件,为教师安心从教、全力育人的良好氛围提供制度保证。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从四个方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一是着力推进师德师风教师形象建设,二是全力打造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建设,三是聚力名特优教师团队领衔建设,四是助力教师教科研发展建设,让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在“十四五”期间得到长足发展。
记者:我市在推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具体思路和举措?
许明:目前,我市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93.8万人,占比为20.40%;8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2.7万人,占比为2.76%,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逐年加快,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我们将着眼满足老年人全方位、全周期和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全面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优良、城乡均衡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提升养老服务兜底保障水平,对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老年人实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建立市、县二级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在全市范围统一开展老年人能力与需求综合评估。继续增加护理型养老床位供给,满足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全市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比例力争达到70%以上。转型升级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为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失智、留守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探访与帮扶制度。二是打造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打造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三社联动”机制,拓展居家上门服务覆盖面。健全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全面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分区分级规划建设要求,落实规划编制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要求,加快建设分布式、多功能、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多措并举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实施“科技+养老服务”行动,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手段,打造多层次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制度,实施《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三是加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建立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中职教育为主体、高职以上教育为补充、学历提升为辅助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实施养老护理人员岗前培训、在岗轮训,建立专业对口毕业生入职奖励制度。稳步推进养老机构负责人和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工作,实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改革,完善养老服务人员激励保障机制。推探索“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习实训”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相关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四是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监管机制。落实养老服务市场联合惩戒名单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养老服务联席会议作用,依据“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建设权责明确、分工协作、配合有序、科学高效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队伍。建立完善养老服务领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养老服务应急处置管理机制,完善各项养老服务应急处置制度。加强养老服务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构建“分层分类、平战结合、高效协作”的养老服务应急救援体系。
记者:健康环境是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请问我市在健康环境打造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重点如何推进?
朱利文:打造健康环境是健康城市建设5项重点工作之一,多年来,我市坚持以开展卫生创建为抓手,全面改善健康环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推进碧水蓝天工程。严控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全市2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为86.4%。建立直通“断面长”工作机制,不断推进减碳、减煤,持续改善全市空气质量。空气优良率达83.9%,排名全省第5位。全面推进农村区域供水一体化建设,覆盖率100%。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9.95%。
二是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建成连云区全域垃圾分类示范区,全市1100余家机关事业单位、公共机构实现强制垃圾分类。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新增19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乡镇,每个试点乡镇80%以上行政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
三是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化公园建设、道路绿化,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36平方米/万人,全市建成省级健康镇、健康村、健康社区、健康促进医院299个。
四是推进健身设施惠民。持续深化基层体育设施升级换代,90%乡镇(街道)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和多功能运动场,行政村建成体育活动室。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人口保持45.2%以上。
五是推进健康教育促进。在社区建立市民健康学校,搭建促进市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平台。在医院印制健康教育处方,搭建医患双方健康促进平台。在学校普及健康教育课程,搭建师生健康教育平台。编印健康科普知识宣传资料100种,每年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五进”活动1000余场次。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3.10%。
下一步,全市将在卫生创建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健康城镇建设,全面改善健康环境、着力构建健康社会、逐步优化健康服务、培育重点健康人群、广泛传播健康文化、壮大发展健康产业,努力为建设现代化新港城打造良好的健康环境。
宋雅浪: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环节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想要继续了解的内容,可以与市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做进一步的沟通对接。本场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大家。
总值班: 王夫成 刘昆 编辑: 刘昆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