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奋进新港城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灌云县专场新闻发布会

时   间:2022年9月6日  10:30

地   点:连云港发布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灌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海荣

发布人:灌云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  朱彬

                     灌云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局长  徐洪伟

                     灌云县文广旅局党委书记、局长  马兆同

                     县考核办副主任  高庆亚

发布议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灌云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教诲,坚定不移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立足“五大振兴”,以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根本,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落脚点,因村制宜、突出特色,推动全县现代农业蓬勃兴起,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显著提升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下一步重点举措等内容

张海荣: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各位参加“奋进新港城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灌云专场。本场专场发布会是此次系列发布会的第八场,主要向社会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灌云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教诲,坚定不移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立足“五大振兴”,以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根本,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落脚点,因村制宜、突出特色,推动全县现代农业蓬勃兴起,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显著提升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下一步重点举措等内容。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灌云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朱彬;灌云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局长徐洪伟;灌云县文广旅局党委书记、局长马兆同;县考核办副主任高庆亚。我是灌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政府新闻办主任张海荣,本场新闻发布会由我主持。

下面,我们进行今天发布会的第一项议程,请灌云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朱彬发布“十八大”以来全县乡村振兴取得的成就。


朱彬:媒体朋友们,上午好!

很高兴于硕果飘香的金秋时节和大家在这里见面。首先,我代表灌云县委、县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灌云工作的各位媒体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思考并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教诲,坚定不移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优先满足要素配置,优先安排公共服务,“五位一体”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推动现代农业蓬勃兴起,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显著提升,先后建成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县、全国乡村旅游百强县、全国乡村振兴百强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省设施栽培示范县,获得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和省产粮大县奖励,夺得全省特粮特经绿色高产竞赛一等奖,灌云乡村已经和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嬗变。

回望过去的十年,可以说灌云农业“强”的成色变得更足、农村“美”的底色绘得更浓、农民“富”的本色显得更亮,“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为灌云十年变化的最鲜明标识。这里,与大家分享几个小故事,以便媒体朋友对我们灌云乡村振兴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了解和把握:

第一个是东王集“味稻小镇”的故事。东王集是我县产粮大镇,但丰产不丰收一直是个难题。“十三五”以来,东王集从创新耕种模式入手,大建高标准粮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多彩农业新格局,获得全省首批“味稻小镇”,五彩米还夺得江苏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既实现持续增产更实现持续增收。

这个故事反映的是,如何让农业强起来。这些年,我们始终把做强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着力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进而延伸提升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有效地培育、释放和激发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新动能,农业对全县经济与农民增收的支撑和稳定大盘作用显著增强,我县正在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一是粮食饭碗端得更稳。粮食生产保持“十八连丰”,2021年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达87.87万吨,今年夏粮又获丰收,取得面积、单产、总产、效益“四个同增”的好成绩。

二是抗险能力变得更强。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高标准粮田达80%以上,现代高效农业占比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靠天收、靠人扛”的粗放农耕一去不复返。

三是农业品牌打得更响。灌云豆丹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全市首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叮当河大米、王圩西瓜、同兴水蜜桃、南岗芦蒿等享誉市场,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0%,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成立豆丹、芦蒿等产业研究院,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如今的灌云,已由“国人粮仓”变成“国人厨房”,并正在丰富着“世人餐桌”。

四是产业链条伸得更长。建成省级现代农业渔业园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以镇街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大搞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迈进,全县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7家。建成全省唯一的豆丹专业化交易中心,特色豆丹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紫燕食品建成集农产品采购、净菜加工、熟食生产、冷链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企业。银丰菌业获批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全市唯一首批国家级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出口贸易额位居苏北县(市)前列。

第二个是杨集镇潮河村的故事。潮河村曾是省级贫困村,穷则思变,潮河人依托自然资源搞起了乡村生态旅游,建成国家4A级风景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景区,把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把美丽田园风光变成了生产力,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统一。

这个故事反映的是,如何让农村美起来。这些年,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始终把做美农村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持续重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修复保护,让乡村由“一处美”“一时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在今天的灌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一片蓝天、一湾碧水,空气更加清新、河道更加清澈。整村推进村庄河塘整治,全方位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全县规模畜禽养殖场环保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41%,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处”体系达100%,在全市率先创成省级生态乡镇全覆盖。全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6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水标准。

——一方净土、一境绿意,土壤更加安全、生态更加优美。全县生态空间保护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20.75%,林木覆盖率达23.85%,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植保机械化率达98%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处置率达90%以上,获得全国生态建设综合示范区,灌云乡村振兴的“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多、“含碳量”更低。

——一念初心、一块田园,村容更加靓丽、农民获得感更强。建成美丽宜居乡村228个,占全县行政村70%以上;大力推进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提升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累计改善农房1.2万多户,杨集镇潮河村和小乔圩村、侍庄街道瓦房村、伊山镇川星村等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同兴镇大池庄村入选省级传统保护村落,川星村还进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自然风光、保留传统风貌、彰显现代风采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让人们看到了梦里老家的样子。

第三个是南岗镇岗东村的故事。岗东村过去也是省级贫困村,而且是灌云最脏、最乱、最差的“老大难”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党的惠民政策扶持激励下,岗东村从规模流转土地、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切入,大力培育富民强村产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翻两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20万元,还清了外债,兴办了铺路修渠等诸多利民惠民实事,创造出在省市推广的富民强村“岗东模式”。

这个故事反映的是,如何让农民富起来。这些年,我们始终把富民强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大力度培育富民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此进程中,我们咬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定地抓好这几个方面:

一是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增加村集体收入。重抓脱贫攻坚,全县9.79万户建档立卡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5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于2019年全部脱贫转化,提前摘掉了省级贫困县帽子。与此同时,大力实施富民兴村专项行动,202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比2012年增长了1.24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20亿,十年新增百亿;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4.3万元,过百万元的村达22个。

二是既输出打工者又引回创业者。坚持政策推动、乡情感动、产业带动,努力把走出去的“打工潮”变为引回来的“创业潮”。全县返乡创业就业累计达10多万人,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成为新时代灌云乡村振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使农民收入增加了,而且促进了农村家庭空巢化问题的解决。

三是既保障农民主体又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县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32家、家庭农场2975家、经营总面积达33万亩以上,农村产权交易额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注册资本额均居全市三县前列,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四是既致力富“口袋”又致力富“脑袋”。开展多形式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建成镇街实践所13个、村级实践站329个,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70%,石门村、韩圩村等获得全国文明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有效实施,农家书屋实现镇村全覆盖。

媒体朋友们!

像这样的故事,灌云还可以讲出很多;像这样的路子,灌云仍在不断探索。实践充分说明,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当然,推进乡村振兴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沿着习总书记擘画的前进方向,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让世人饭碗里装上更多的优质灌云粮食、品尝到更多的灌云美食美味;我们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更具特色、更有竞争力;我们将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村庄变得更美丽;我们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让农村更加和谐文明,在希望的田野上演绎乡村振兴更加精彩的灌云故事。

百闻不如一见,诚邀媒体朋友们到灌水云山多走走、多看看,进一步感受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进一步领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灌云乡村的生动实践。

我的发布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张海荣:谢谢朱彬同志的发布。下面,记者朋友们可以就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说明代表哪家媒体。


记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请问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产业振兴?

徐洪伟:通过五个“重抓”启动产业振兴引擎,促进乡村经济“火”起来,农民群众“富”起来,美丽乡村“热”起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一、强基固本,重抓产业基础。全县发展规模生猪养殖场128家,高效渔业1.36万亩,高效农业55万亩,设施蔬菜30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冬季芦蒿生产基地,新建3.2万亩的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通过国家级验收。

二、加强创建,重抓绿色转型。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新建市级农业园区13个。全县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0%,获批江苏省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三、激发活力,重抓引才聚智。与省内外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成立江苏芦蒿产业化研究会、灌云豆丹产业研究院、乡土人才技艺传承基地等产学研机构20余个,培养乡村振兴专干、镇街农技人员和乡村“土专家”2600余名。初步构建“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格局。

四、融合赋能,重抓经营体系。以“发展经营体,打造产业链”为抓手,推动全县308个行政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32家;发展家庭农场2975家;创建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个,初步构建乡村产业经营体系,为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85000余个。  

五、品牌打造,重抓市场开拓。以打造“名特优新”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9万亩,创建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44.53万亩,新增绿色食品企业59家、绿色食品55个、有机食品5个;获批“二品一标”品牌农产品73个。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产业振兴是动力引擎。下一步,我们将紧盯“苏北知名、全省有名”乡村振兴实践先导区目标定位,以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农产品基地和特色产业示范区为抓手,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一是壮大主导产业。强化“西菜中粮东渔”农业新格局,加快推进优质稻麦、设施蔬菜、生态健康畜禽养殖、海淡水养殖等主导产业发展。二是做优特色产业。做大、做精、做特。食用菌、芦蒿、大豆+豆丹、紫苏、葡萄、西甜瓜、稻渔综合种养等特色产业。三是拓展外向型产业。围绕食用菌、紫苏、苔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项目,建立外向型生产基地,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四是加强产业创新。探索实践“生态产业立村、农业产业富村、科技产业强村、旅游产业兴村、电商产业活村”等产业振兴新路子。五是推进重点工程。攻坚“提升生产能力、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激活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等重点工程。确保今年总投资47.73亿元32个农业重大项目全面开花、结果,确保年内全县308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清零,4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3,超100万元的村在50个以上。全力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实际行动,创造产业振兴新业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请问徐局长,我县在保障粮食供给,落实粮食生产安全方面,有哪些做法,取得哪些成效?

徐洪伟:我们通过“六个”坚持,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对标对表按照既定目标抓紧抓牢粮食生产安全。

一、坚持高位推进,强化党政同责。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粮食安全工作决策部署,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我县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被划定为全国蔬菜重点生产县。

二、坚持对标发力,狠抓基础建设。科学规划,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大力实施土地“增减挂”新增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我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95.82万亩,2022年度总投资4.93亿元的16.23万亩高标准农田已全面开建。建成后,我县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吨粮田”面积将达到70万亩,届时可增加粮食产量0.82万吨。

三、坚持品牌强农,推进绿色发展。创建国家和省市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9万亩,新建市级农业园区13个,落实水稻、小麦、大豆等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基地17个,建立水稻万亩示范基地11个,创建“味稻小镇”4个,示范推广优质食味稻米56万亩。全县19家涉农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申报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

四、坚持科技引领,做强“种业芯片”。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成立产学研机构20余个,创建省级产业体系“灌云推广(综合)示范基地”5个,省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1个,开展大豆蔬菜品种试验示范140余个,集成高效种植等新模式、新技术20余项。日前,我县大豆原种场自主研发的大豆新品种“灌云11-68”顺利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灌豆5号”,为“灌豆”家族又增添新成员。

五、坚持装备先行,助推粮食生产。农作物要获得高产稳产,必须做到农机装备先行。全县现有农机总动力达到95.29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48%。通过农机推广及运用,能够高效保障粮食抢收到位,有效解决大面积播肥撒药、粮食存储等难题,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助推粮食丰产丰收。

六、坚持质量为本,强化安全监管。建立起耕地质量、测土配方、化肥减量增效的全县网格化。实行“113”行政监管新模式,即“一个平台”“一张网络”“三定区域”,严格遵守种植业标准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目前,我县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70%,获批江苏省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下一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生产安全的指示精神。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实施“两藏”战略,切实筑牢全县粮食安全“压舱石”,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记者: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请问在加快推进人才振兴方面有哪些做法、举措?

高庆亚:去年以来,我们围绕“留住人引能人集聚发展动力”整体工作思路,以政策更精准、机制更高效、举措更务实、服务更贴心,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生态,积极探索人才振兴新路径。建立一套新政体系。制定出台“灌河云山”人才新政,同步推动相关单位制定配套政策不断档,园区、镇街刷新支持政策不停步,将乡村振兴人才纳入重点支持范围,拿出1500万元专项资金保障实施,用重磅政策凝聚人才引领的最高共识。实施双线培养计划。实施“灌河本土人才”培养计划,面向乡村振兴等领域,评选一批本土优秀人才,分别给予每人每月最高1000元县政府津贴补助,推动基层人才破土而出。实施“三定向”鼓励支持计划,面向教育、卫生健康、农业等3类基层事业单位在职在岗的专业技术人才,推进定向设岗、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拓展乡村教师、卫生人员、农业一线技术人员等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岗位晋升空间,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扎根农村、服务基层。开展三个专项行动。大力实施“三返三创”,建成涵盖94000余条在外人才信息的在外人才数据库,精准引导才俊返乡创新、灌商返乡创业、能人返乡创办,150余名乡村振兴专干扎根农村,实现村村都有大学生。用心实施“三请三回”,擦亮“院士之乡”金字招牌,成立“徐红星院士实验班”,举办“董家鸿院士开学第一课”,请院士回来谋发展;召开在外人才恳谈会,请专家回来话发展;举办“千名学子看灌云”暑期活动,请学子回来看发展,深深埋下学成返乡种子。创新实施“三招三引”,将招才引智、招院引所与招商引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以全员招商带动全员招才。优化四重发展生态。建立“一把手”领办机制,实施人才工作“书记工程”,以“一把手”主动领题破题,切实解决一批顽疴痼疾,形成一批灌云经验。构建“多元化”发展平台。建立主题服饰产业园,建成网络直播产业园,建优返乡创业园,建强镇街工业集中区,让乡村振兴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平台。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用好“富民创业担保贷款”,累计为4200余人次提供“富民创业担保贷款”5.68亿元。升级“一站式”贴心服务。设立人才服务窗口,开通24小时人才服务热线,建成1000套拎包即住的人才公寓,切实提高人才成长发展“幸福指数”。

记者:富民兴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请问组织部门在党建引领富民兴村方面有哪些做法,取得哪些成效?

高庆亚:近年来,县委组织部在县委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党建引领富民兴村决策部署,紧贴灌云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筑高线守底线,持续补短板强基础,重点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规范+提升”,让阵地服务功能强起来。完成308个村级服务中心提档升级,规范5类16项村级服务管理制度,村村建成一站式服务中心,让村干部从楼上来到楼下、从后台走向前台、从管理转向为民服务,真正实现大门常开、干部常驻、场所常用、活动常办、群众常来。二是“高位推动+强行入轨”,让基层治理机制严起来。我们推行了“一委三会两核查”的制度,实行了“一表管全程、一单管审批、一会管核查”的全新的村级治理模式和运转机制,一年来,共召开村民议事会3300余次,议事1. 2万余件,规范使用资金近2亿元,新的村级治理模式,赋予了党员群众更多的话语权和议事决策权,不仅给群众一个明白,也给村干部一个清白,让村级行事更规范、治理更有效、基层更稳定、社会更和谐;我们还建立党员发展“双表双责”记实制度,从源头解决困扰灌云多年发展党员信访问题。三是因地制宜、靶向施策,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多起来。抓住土地这个关键要素,牢记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以“支部+合作社+稻麦轮作”创业模式为基础,制定村集体经济增收“一村一策”项目汇编,挂图作战,压茬推进,打造农旅融合、藕虾混养、水产养殖、设施大棚、豆丹养殖等五大特色产业带。开展村集体经济增收“结对打擂、帮带共建”活动,村和村比、镇与镇赛,涌现出了一大批种粮书记、卖菜村官,预计年内经营性收入过百万元村突破50个。出台《灌云县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励试行办法》,鲜明干事创业导向,对村集体净收入过30万的村书记给予省定基本报酬的1.2到2倍不等的奖励激励,最高接近8000元/月,对低于30万元的村进行组织调整,有效解决“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难题。在全市首推“富民兴村贷”专项贷款,用1000万担保资金撬动银行贷款1个亿,98个村累计授信4510万元,有效解决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资金难题。目前全县已经累计流转土地9万亩进行村集体自主经营,村均300亩,预计年底村集体总收入将达2.17亿元,净收入1.02亿元,村均33.1万元,在村集体增收同时,推动村民得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合作股金,实现富民和兴村双目标。


记者:发展全域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请问灌云拥有哪些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在配套措施方面怎样满足游客需求,并如何运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来促进乡村振兴?

马兆同:首先,非常感谢记者朋友对灌云全域旅游的关心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旅游,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实践证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可以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资源整合等有效方式,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关于灌云拥有哪些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我想,不管是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还是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可以说,灌云是一块“风景独好”的旅游胜地。

第一,灌云山川隽秀、禀赋廪实。“淮北平川二百里,第一丛林大伊山”。县城大伊山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境内水网密布,有古泊善后河等大小河流21条,是著名的北方水乡,全国绿化造林模范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级卫生县城和全国旅游百强名县。

第二,灌云历史厚重、人昌物盛。说的是灌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座大佛、两部奇书、三大古迹、四项非遗、五位先贤、六名院士”可以充分展现。

一座大佛----伊山大佛

两部奇书-----《西游记》和《镜花缘》

三大古迹------大伊山石棺墓遗址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龙苴古城遗址、伊芦山唐代六神台佛教造像。

四项非遗-----工鼓锣、淮海戏、玩花船和吹鼓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位先贤------华夏第一贤相、商朝宰相伊尹,清代武状元卞赓、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武同举,还有刚才说过的吴承恩、李汝珍。

六名院士----- 汪德昭、汪德熙、汪德耀、陈吉余、董家鸿、徐红星等6位蜚声海内外著名科学家都为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灌云交通便捷、资源充足。境内有1座机场及2条高铁、4条高速、5条国省干道、8条内河等级航道,江苏唯一可海河联运、被誉为苏北“黄浦江”的灌河口处燕尾港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海、陆、空、铁、河”五通汇流综合交通优势在全国2800多个县(市)独一无二。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灌云已经拥有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山岛夫妻哨”事迹陈列馆)、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川星村。

二、关于在配套措施方面怎样满足游客需求?

灌云始终以满足游客多元体验需求为目标,不断优化旅游服务配套,紧紧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要素,不断优化旅游环境,打造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链,确保游客游玩开心,消费放心,全程舒心。

着力“住”,通过完善配套住宿,新增全季酒店、维也纳酒店、多米电竞酒店、伊甸园花园酒店、禅思雅居等,实现游客住宿更多优质选择;

丰富“吃”,以灌云特有豆丹美食为核心,开发 “一斋、一餐、四煲、八鲜”、镜花缘美酒,让游客从舌尖上感受灌云之美;

打造“云”,实施数字旅游、智慧旅游,建成“乐游灌云”全域旅游综合管理平台,积极实现预约旅游和智慧监管监测;

改善“购”,开发特色旅游纪念产品,建设万达广场综合体、叮当河古镇、南京路特色美食街等,优化购物环境;

拓展“娱”,结合营销宣传,打造了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灌云旅游节、灌云豆丹美食节、伊甸园梨花节、潮河湾油菜花节、伊芦山梅花节等文旅活动特色品牌。

三、关于如何运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来促进乡村振兴?

灌云紧紧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定位,致力将农业“强”的成色变得更足、将农村“美”的底色韵得更浓、将农民“富”的本色显得更亮。

一是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景区周边的农村瓦房变成了景观房、民宿民居、超市、农家乐。同时,景区的建设发展,为周边村庄的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比发展乡村旅游前,带动近2000多户村民增收。

二是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坚持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之路,使乡村由单一农业经济逐步转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伊山镇川星村的美丽变产业、杨集镇潮河村的风光变产业等富民产业发展样板遍布全县。

三是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注重乡村文化与乡村治理相结合,通过乡村主题开发、文化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为乡村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增量,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

四是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持续改善城乡环境。通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带动,以全域全景理念全面优化辖区整体环境,坚持把发展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致力实现富民增收,加快推动乡村振兴。

谢谢大家!


张海荣: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环节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想要继续了解的内容,可以与县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做进一步的沟通对接。本场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大家。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刘昆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