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发挥港口龙头作用 提升区域枢纽功能 ——“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发展成就巡礼之一

【连网】  “十三五”期间,连云港港口紧扣国家战略和全市临港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建设,区域性枢纽大港功能显著提升,港口服务支撑作用充分发挥,转型升级迈出了坚实步伐。

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标杆示范通道。经过5年的建设发展,依托港口、统筹港航路园国际物流体系构建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更加高效便捷。连云港深水大港承载能力显著提升,2019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44亿吨、全省第5,其中集装箱480万标箱,位居全省第1、全国第10、全球第36。港航运输网络日益完善,已开通中东、美西南、非洲3条远洋干线在内的集装箱航线73条,形成覆盖“海上丝路”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高密度运输网,海河联运航线初步形成了全面对接苏鲁豫皖的市场格局,构建了“一港四线”海河联运通道。铁路国际班列运输稳步增长,成为全国少有的开通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喀什、二连浩特4条国际过境通道的港口,利用自贸区政策优势,首创了中欧班列“保税+出口”集装箱混拼、国际班列“车船直取”零等待等创新经验,助推班列效率提升,班列运输在江苏省占比超过40%,运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成为全国中欧班列最具特色的运输品牌。通道沿线物流园区逐步形成规模,搭建起以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为重要节点的物流链式发展格局。

枢纽大港建设提档升级。“十三五”以来,连云港沿海港口公共基础设施与港口码头项目全面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和保障系统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供给不断优化。建成投用连云港区30万吨级航道,已拥有集装箱、铁矿石、氧化铝、散化肥、粮食、煤炭、液体化工等专业化泊位为代表的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71个。以连云、徐圩港区为重点,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逐步形成公铁水各种运输方式齐全、内外衔接高效的港口立体综合集疏运体系。

港产联动无缝对接。“十三五”期间,连云港港口紧扣全市产业强市发展需要,突出以徐圩港区为重点的产业港建设,提高对临港产业的保障支撑作用。围绕石化基地需要,加快盛虹炼化一体化、卫星石化等产业配套码头以及公共管廊、疏港铁路建设,开工徐圩港区30万吨级航道。同时,建成海滨大道及徐圩疏港大道,推进海河联运、连宿高速及228国道绕行等工作,加快形成服务石化基地的集疏运快速通道体系。“十三五”期间,依托产业立港的两翼新建港区吞吐量均突破1500万吨,全部实现一类口岸开放,港产联动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绿色智能港口加速升级。“十三五”期间,连云港进一步加大港口绿色生态港建设,高压变频岸电、LNG与太阳能清洁能源、LED节能照明以及绿色节能建筑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及港口粉尘在线监测系统覆盖海港及海河联运区。连云港港绿色智能港口建设与运营科技示范工程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已建成覆盖主体港区、沟通两翼港区的信息网络架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港口综合信息平台,先后研发应用80余个信息系统,港口、口岸90%以上的关联业务实现信息化覆盖。建成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物流信息中心并深入推进新亚欧大陆桥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初步建成“互联网+多式联运”港口物流平台。(□ 连交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