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我国在制造业领域较好地实现了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这几十年实现的成果有目共睹,中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比较而言,我国在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开放还有很大需要改善的余地,特别是教育、医疗、科研、金融服务、社会保障、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等。
对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间歇性的疫情冲击和由此带来的负反馈机制对经济会带来巨大损失,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难以承受之重。需要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做好应对新冠疫情的经济持久战。持久战需要完善制度建设,通过更合理的制度把工作落实在四个方面:精准防控、受损补偿、稳住需求、开放市场。
经济短期内受点伤害不可怕,拉长时间总能补回来。可怕的是疫情和大范围防控措施隔三岔五光顾,挥之不去。新冠病毒不断变种,在全球的传播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中国又不可能走向全面封闭,中国将不得不面对持续时间较长的间歇性疫情冲击。间歇性的疫情冲击下,经济受到的伤害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相加过程中放大。
精准防控
防止疫情大面积传播是前提,做不到这一点,恢复正常经济活动就无从谈起。既要防止疫情大面积传播,不能疏忽大意放任不管,又要尽可能地减少对经济的伤害,不能大炮打蚊子搞得到处都人心惶惶。落脚点是精准防控。
精准防控有赖于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管理。经历了一年多的疫情防控实践,需要总结经验,特别是精准防控做得比较好的地区的先进经验,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疫情管控制度和方法。全国各地参照这套制度和方法制定疫情管控措施,可以在疫情防控专家专业意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
对受损企业进行补偿
针对在疫情中损失惨重的企业和个体户,要有制度性的受损补偿办法。要让企业事前就能看到,如果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企业经营受到重大损失,受损企业会得到一定的政府补偿,企业不会因此破产。补偿方式需要包括多个维度,包括但不限于针对特定期间的企业员工就业补贴、企业房租补贴、企业税费减免、企业无息贷款和延期还款政策等。
不必担心由此带来的财政支出增加会让公共财政不堪重负。抗击疫情相关的财政支出留住了能创造收入的企业和就业,留住了GDP和税源。疫情防控期间,财政收支缺口放大和政府增发债券再自然不过,中国政府债券受到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高度欢迎,是市场上无可争议的无风险资产,足以说明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公共财政的信心。
稳住需求是关键
稳住需求,就是稳住全社会的购买力。让购买力保持稳定持续增长,企业才能处于正常运营环境,这是避免经济陷入恶性循环、走向常态的必要条件。保持需求合理增长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有力的政策手段。
保持总需求增长的政策手段包括了货币政策、预算内的财政政策,以及未纳入预算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各种举债和支出活动。需求低迷的环境下,货币政策和预算内的财政支出都应该保持积极态度,形成政策合力。从总需求政策管理的政策组合角度看,政府主导的支出增长处于低位,对内需增长难有贡献。这就需要货币政策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降低利率,保持总需求增长处于合理水平。
稳住需求还需要确保金融市场稳定。疫情给很多企业带来了现金流损失,新伤旧疾加在一起会让很多企业无力偿还贷款,银行坏账率和债券风险溢价随之上升。个别企业和金融机构出问题无伤大局,但要及时防止流动性危机的扩散,阻断风险的蔓延。
继续开放市场
开放市场是为了创造新的投资和就业机会。我国在需求端正在经历快速的消费升级,在生产端正在经历从资本驱动型经济增长转向知识驱动型增长,这其中的短板很多。补上这些短板,需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企业不断地去试错。
我国在制造业领域较好地实现了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这几十年实现的成果有目共睹,中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比较而言,我国在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开放还有很大需要改善的余地,特别是教育、医疗、科研、金融服务、社会保障、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等。
这些服务业当中有些由政府主导,有些可以交给市场,有些可以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交给政府需要有完善的问责机制,需要让消费者评价服务有没有做好;交给市场需要有公平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政府需要尽可能充分挖掘市场在改善供给方面的巨大潜力,多给市场留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