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银行能凭“拉存款”入职吗

【连网】  日前,一则银行招聘信息引发了热议。某地农村商业银行明确要求,入围者需在该行存入不低于1000万元存款。细看公示,在入围的5个人当中,3个人的笔试成绩低于60分,其余两个人则刚过60分,但加权面试成绩后,这5个人的成绩均在70分上下。

“入职银行需先拉到存款”折射出什么?这是一场效率与公平、资源与专业、市场化与合规性的博弈。一方面,作为市场化机构,商业银行向来十分重视存款营销,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拉存款”更成了部分银行考核的硬杠杠;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市场化机构,它是特许经营的、事关经济社会公共利益的机构,必须保持稳健、合规经营,必须保障存款安全,必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那么,仅凭所谓的“资源型人才”能够做到这些吗?

如果单从市场营销角度分析,商业银行重视存款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存款制约着贷款投放的空间和能力,存贷利差又关系着银行的经营利润。若一家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不足、存款成本较高,其贷款投放能力也易不足、贷款定价也易高企,这既不利于银行的自身经营,更不利于服务实体经济。

基于以上现实,一些非专业的、所谓的“资源型人才”便有空子可钻,不少还得到了重用。但其弊端也十分突出:一是挤占了专业人才的发展空间;二是极易导致非专业人士乱作为,做业务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标准,背离经济金融规律,甚至钻监管漏洞、隐匿不合法不合规的利益输送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市场化机构,专业合规经营是生命线。稳健经营至关重要,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公共利益,一旦发生风险,其外溢性极强,不仅威胁存款安全,更易引发区域性风险。

要吸取非专业人士“乱作为”的教训。此前,监管部门在处置多家高风险中小银行时发现,它们不约而同存在以下通病:公司治理不健全、监督机制失效、风险控制等专业岗位形同虚设、非专业人士粗暴干涉信贷业务等。为此,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各银行高管的任职资格审核,一度否决了多家银行的支行行长任职资格,否决原因多为“经营管理能力不足,对曾任职机构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负有个人责任或直接领导责任”。

如何才能保证专业人士“真履职”?关键在于健全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人才录取、业务发展、风险控制等环节合法合规。其中,要确保“三会一层”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确保董事、监事忠实勤勉履职,进而确保商业银行时刻把合规经营放在第一位,更好地保障存款安全、维护经济运行稳定、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关新闻